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原创 smiles 发布时间:2025-04-04


有一段时间,乐乐连续几天都不想去上学。在那些天之前以及之后,每天早上只要妈妈一叫,她就会很快醒来并且迅速地起床穿衣;而在那些天里,妈妈叫了很多很多遍,原本比她动作慢很多的姐姐都已经穿好衣服开始吃早饭了,她还趴在床上说着不想上学……放学回家后,她还会再次和妈妈说“不想上学”,那种无精打采的样子让妈妈怀疑有人偷走了她原本充盈的活力和喜悦。




当父母或老师通过孩子的言辞、行为、表情等体会到他们对上学的负面感受时,会迫切地想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概括说来,孩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因素与特定事件相关,例如转入新学校或新班级、与同学发生冲突等,父母或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近期经历的变化来发现这些原因。另一类因素则更具普遍性,并不依赖于特定事件,父母或老师可能难以深入探究这些原因。幸运的是,一些专业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威林厄姆(Willingham, D. T.)就撰写并出版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通过了解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察觉孩子对上学的感受并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引导和支持。


威林厄姆是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于199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著有《认知:会思考的动物》(Cognition: The Thinking Animal)、《阅读心智》(The Reading Mind)等书。他对人类的大脑尤其是人类的学习方式很着迷,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和记忆的大脑基础方面。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关注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今,他所有的研究都关注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K-12教育。他为《美国教育家》(American Educator)杂志撰写“询问认知科学家”(Ask the Cognitive Scientist)专栏,旨在用认知科学的原理解答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实际问题。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威林厄姆对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多项认知原则,如“你的思考能力取决于你掌握的事实性知识”、“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等。其中,威林厄姆对认知风格、认知能力所进行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激励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广为流传但可能有误的观念并及时修正我们的相关理解。


一、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

图片

当孩子不想上学时,成人可能会猜测,孩子喜欢的学习风格或许和学校的教学方法不太匹配。例如,孩子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但在学校却需要长时间乖乖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基于这样的理解,一些父母会感叹:“如果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加丰富多样就好了,或许有些学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这所学校,或许我应该考虑为孩子寻找一个更适合的教育环境。”


当成人按照上述思路来思考时,其实已经遵循了某种特定的学习风格理论或假设,已经受到了学习风格相关迷思的影响。威林厄姆通过认知风格来阐释学习风格,认为它是以某种特定方式思考的偏好或倾向,例如一些人偏好视觉方式,另一些人偏好听觉方式,还有些人偏好动手实践;再如一些人倾向于将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被称为场独立型,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根据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看待一个对象,被称为场依赖型。教学方法要与孩子的学习风格匹配这一观念看起来是正确的,甚至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但已有研究却并不支持这一观念。威林厄姆指出,尽管所有孩子都不一样,但就科学家的研究所能提供的依据来看,并没有绝对不同的学习者类型,“孩子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威林厄姆通过区分视觉/听觉/动觉记忆和意义记忆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问题。人们可以存储视觉、听觉或动觉记忆,每个人储存的效率确实各不相同,在这个意义上,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或动觉学习者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学生匹配其偏好的学习模式就会给这个学生带来学习优势。研究指出,人们并不是把所有的记忆都存储为视觉、声音或动作,人们还根据意义来有选择地进行记忆。例如,孩子在听故事时,可能只关注故事的内容,而不会关注讲故事的人的表情、声音或动作等。当孩子关注意义时,就不再聚焦于感官细节。


学生在学校学习符号和概念等时,是将其作为一种意义来存储的,这与他们的认知方式无关。无论是通过视觉、听觉还是动觉来了解,学生在大多数时候需要记住的是事物的意义。


二、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在探讨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特别留意一个关键问题,即区分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区分,我们可能会误将认知能力的差异视为认知风格的不同。能力反映了我们处理特定内容的水平,有强弱之分,也有好坏之分,通常我们认为能力强比能力弱好。而风格则表现为一种个人偏好或倾向,我们认为它仅仅反映了不同个体的独特性,并不涉及优劣评价。如果试图将认知能力的问题转化为认知风格的问题,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恐怕会适得其反。


孩子们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也可能是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父母可能会猜测,孩子说他喜欢音乐和体育,但不喜欢语文和数学,可能是因为言语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孩子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基于这样的理解,一些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主张:应当利用多种乃至全部的智能类型作为传授新知识的手段,以支持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途径来学习新内容。例如,当学生学习标点符号时,可以写一首关于标点符号的歌(音乐智能),还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与各种标点符号形状相似的动植物(自然观察智能)等。威林厄姆指出,这一主张并不是加德纳本人所提出的,这有些像学习风格中的匹配理念,但加德纳也否认这种匹配理念,加德纳所关注的是能力而不是风格。


面对孩子们的能力差异,成人会希望孩子通过取长补短来弥补其某些能力的不足。但威林厄姆提醒我们,“替代”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同的能力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学习数学概念必须依靠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创作一首关于这一概念的诗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尽管不同的能力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离的,但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我们不能仅凭自己擅长的一项技能来弥补不擅长的那一项。如果我们着眼于“替代”,可能还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看到,在某些方面还不擅长的孩子并不是没有这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威林厄姆强调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提高。他指出,对于智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的观点在过去30年中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认为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两者皆有,但可能更多是遗传因素”转变成“两者皆有,但可能更多的是环境因素”。他引用了一些研究作为证据,例如,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能有很大影响,缺少一年学校教育的儿童,其智能会有所下降;从要求不高的学校转学到有更高期望、更多资源的学校,孩子们的智能就会得到提高。通过引用有关成长型思维的研究,威林厄姆强调我们需要说服孩子,让他们相信智能是可以提高的,这会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去坚持努力,而不是轻易放弃学习。


除了上述内容,威林厄姆在其著作中还探讨了诸多其他关键问题,如技术如何改变教育?反复练习值得吗?故事讲述如何影响学习?……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来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助力他们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著; 肖芬译.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认知心理学家解开大脑学习的运作结构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与思考[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3.

(荷)佩德罗·德·布鲁伊克, (荷)保罗·A.基尔希纳, (荷)卡斯珀·D.胡瑟夫著;盛群力等译. 解码教育神话[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8.

Willingham, D. T..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M]. Jossey-Bass/Wiley, 2009.

作者:原创 smiles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