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为找不到能真正解决抑郁问题的方法而感到不满
如果你对抑郁症的传统治疗方法抱有疑惑而想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如果你在为如何与身边的抑郁症患者相处的问题感到烦恼
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研究抑郁症患者人数和自杀人数逐渐增加这一社会问题
……
这篇文章或许会帮到你
打破误解,重新认识抑郁
在很多人眼中,抑郁症患者往往被贴上“内心敏感、性格软弱、缺乏自控力”的标签,甚至有人觉得抑郁就是太“矫情”,多吃点苦就能好。这些误解不仅不解决问题,还会加剧抑郁患者的伤痛。
我们换个思路来理解抑郁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我们用头脑、内心和身体(身心脑)来代表一个人的人体结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头脑、内心和身体的关系1
焦虑感源自头脑而非内心
通常,动物被认为仅由内心和身体组成,如图1所示内心和身体实际上是相连的。因此,内心和身体通常不会产生矛盾或互相对立。在口渴时去喝水,在犯困时去睡觉,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随着物种进化我们的头脑越来越发达,尤其是人类,我们的头脑负责理性思考,像电脑一样处理各种信息,可以完成记忆、计算、比较、分析、推测、计划和逻辑思考等工作。头脑具备模拟的功能,擅长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却不擅长把握现在,无法在当下很好地发挥作用。模拟思考引发的情绪,如对过去的遗憾、对未来的焦虑,都来自头脑,而非来自内心。
此外,头脑的特点是使用“必须”和“应该”等话语体系,也就是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和一定要做什么等等。而且,头脑总想控制所有事情,它的目标是高效,只在意事情能否顺利发展。头脑试图控制一切,它的矛头既指向外界事物,也指向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内心则更加关注此时此刻,即专注于现在。内心具有自由、即兴的特点,这与头脑的计划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使用的话语体系是“想要”和“喜欢”,也就是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因为内心不会像头脑那样进行逻辑思考,所以它绝对不会探寻原因,而会直接得出结论。
如图1所示,头脑和内心之间存在一个“盖子”。当头脑试图控制内心时,这个“盖子”就会关闭,从而导致内心发出的声音被屏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头脑与内心和身体相对立的态势,即人被“一分为二”。实际上,人们的各种情绪问题就来源于这种分裂和对立。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抑郁症发作的机制至关重要。
陷入抑郁状态意味着内心和身体在“罢工”
内心和身体是人类的核心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头脑则是后期进化而来的“新角色”。然而,随着头脑的权力逐渐增大,现代人已经处于头脑的“独裁统治”之下,如图2所示。
图2 头脑的“独裁统治”3
长期被压迫的内心和身体对头脑的“独裁统治”忍无可忍,决定全面“罢工”,完全不回应头脑下达的所有指令,此时人就会陷入抑郁状态。有些人的内心和身体长期处于残酷的“独裁统治”下,其结果就是二者筋疲力尽、无法动弹甚至近乎崩溃,这比“罢工”更加严重。
抑郁是在提醒你摆脱头脑的“独裁统治”
内心和身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罢工”就是陷入抑郁状态的真相。因此,如果只看表面,人们就会认为患上抑郁症是因为内心脆弱或精神力量不足,这与真实的情况截然相反。与前文中提到的抑郁症患者“内心敏感、性格软弱、缺乏自控力”不同,抑郁症患者往往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这个特征意味着头脑的控制力极强,它会强制性地向内心和身体下达命令,完全忽略二者的“投诉”和“反抗”,头脑建立的“独裁统治”坚不可摧。因此,富有责任感、奉行完美主义、为他人着想的人群——即所谓的“过度适应”的人群,都极易陷入抑郁的深渊,这种情况相当多见。
因而,治疗方法的目标就是内心和身体必须摆脱头脑的“独裁统治”,重新夺回主权,在身体内部实行“民主化”。
然而,面对内心和身体的“罢工”,头脑会继续挥舞鞭子,更加起劲地对它们大喊“去工作”。若得不到回应,头脑就会将内心和身体视为没有生存价值的废物,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身体上的症状是内心在“呼救”
如图3所示,头脑对内心和身体进行“独裁统治”,它会关闭自己与内心之间的“盖子”。于是,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都无法传达给头脑。也就是说,头脑在没有意识到内心的“求救信号”的情况下,就已经自动将其驳回了。
图3 产生身体症状的原因
“求救信号”不会被头脑接收,那么内心就会采取其他措施,即要求自己的“同盟”(身体)进行协助,通过身体表现出某些症状来告知头脑自己处于危机之下。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些身体上的症状名为“躯体化症状”(以躯体反应或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是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躯体化的发生通常不被患者所意识,但所述的躯体症状是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关的,尤其是与焦虑和抑郁密切相关。5)。
人在抑郁时出现的各种躯体化症状都是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如果毫无规律,就无法实现“求救”的目的。因此,这些症状一定会以包含某种具体的“求救信号”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避免将自己逼到患上抑郁症的境地,一定要尽早察觉身体的不适症状,注意接收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不要将身体的不适症状当成一件麻烦事,而要想一想身体在说什么,然后以此为线索,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要坚持倾听自己的心声,头脑和内心之间的“盖子”就会逐渐打开,身心才能更加和谐。这种心态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我们远离抑郁症,还能让我们充满活力、做回自己,以自然的状态享受生活。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正确方式
了解了抑郁症的成因,那如果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不要鼓励
我们不要轻易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对我们来说,鼓励或许是出于关心,但在抑郁症患者耳中,这更像是一种要求,催促他们回归正常生活,而这恰恰是他们焦虑却又做不到的事。他们内心和身体能量极低,此时的鼓励就像引诱受伤的野兽跳出陷阱,只会让他们伤得更重,还可能加剧自我厌恶。
我们知道头脑负责理性思考,由以自我控制为目标的意志控制。与此相对,内心和身体遵从自然,由激发欲望和情感的“热情”控制,而人类作为生物的能量核心就在于后者。
实际上,鼓励相当于强化头脑对内心和身体的控制,很多患者的头脑都认为“只要不能严格控制内心和身体,没有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人就会失去价值”。在受到鼓励后,患者如果依然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就会觉得非常羞愧,陷入更加严重的自我厌恶中。有时,鼓励甚至会强化患者的自杀倾向。正因如此,鼓励抑郁症患者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然而,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就算表面上没有鼓励他们,也依然对他们抱有期待,希望他们能尽早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现代人的价值观是人应该工作,不能浪费时间,每天都要过得有意义,要始终以提升工作能力为目标,时间就是金钱,要利用每时每刻努力工作,努力才能成功,始终追求成长。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抱有这些观念。而抑郁症患者无法再过这样的生活,因为内心和身体原本就是按照自然原理运行的,遵从自然的内心和身体已经彻底厌倦这种生活,变得非常敏感,他们能从身边的人的语言和照顾中,敏锐地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变回原来的样子、回归现代生活的期待。因此,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朋友,一定要谨言慎行。
在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时,身边的人必须和他们一起倾听抑郁症传达给现代人的警告,从自己做起,接受更加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要劝他们出门和运动
“你一直窝在家里,心情不会更加郁闷吗?出门散散心怎么样?”
“不要总是躺着,如果不活动身体,心情怎么能舒畅呢?去附近散散步吧。”
……
以上大概是抑郁症患者听到身边人说的最多的话。然而,对不少患者来说,即使是像外出和运动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会使他们感受到很大的心理负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觉得外出是一件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一旦人们陷入抑郁状态,外出就会突然变成一件需要鼓起勇气才能做到的事情。在接触外界时,人类会自然而然地打开一道隐形的心理屏障,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侵害。就像人类具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的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功能一样,人类同样具备心理上的免疫力。
当心理屏障极端脆弱时,人们就连在接触熟悉、亲近的家人时都会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于是选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打开心理屏障,只能用墙壁和门包围而成的房间,即物理屏障,来代替心理屏障。
闭门不出的意义不仅仅是自我保护,还在于“重生”,我们可以借助小鸡“孵蛋”的过程来理解这个变化,如图4所示,小鸡必须在坚硬外壳的保护下才能逐渐发育成形。当成长到不需要外壳保护的时候,小鸡就会主动破壳而出,于是发育成形的小鸡就此诞生。
图4 孵蛋的过程6
人们“家里蹲”的状态就相当于小鸡在蛋壳中的状态。他们在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准备让新的自己诞生。真正的痊愈并不是变回原来的自己,而是“重生”或“新生”。“重生”或“新生”的过程就相当于孵蛋的过程。
在患者尚未进入能自己主动采取行动的阶段时,劝他们出门或运动就相当于催促他们在第1步和第2步的阶段就“破壳而出”,这必然无法得到好的结果。当然,在家疗养时,抑郁症患者难免可能遇到需要外出或与他人见面的事情,如果患者在出门后感到异常疲惫,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进入“破壳而出”的阶段。
如果只是根据头脑的“必须”指令强迫自己动起来,就会导致内心和身体进行反击,常常会出现只是稍微出了下门,就好几天都起不了床的状况。实际上,只要患者经过充分的疗养,自然就能进入“破壳而出”的阶段,此时内心和身体一定会主动督促他们外出和运动。因此,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和身体的真实反应来行动,安心疗养,静待花开。
不要说“不能逃避”
如果抑郁症患者问你:“我是在逃避吗?”无论你回答“没错,你是在逃避”还是“不,你绝不是在逃避”,都是不恰当的。在这个问题中,逃避已经被赋予了负面意义。如果直接回答,那么无论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在放任患者继续保持“逃避是坏事”的观念。
面对这个问题,患者就算因为暂时听到“不,你绝不是在逃避”的答案而感到安心,也会在遇到其他类似情况时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消除逃避这个词被赋予的负面意义。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不是逃避,而是“避害”,就像火灾中逃生一样,是一种正常反应。就好比在战争时期,如果形势明显对我方不利,我方就要暂时撤退,也就是“逃走”。因而不能说所有的逃避都是坏事或消极的。人类也是具有动物性的,在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存在危险或让自己感到不愉快时,产生逃避的念头是自然的反应,我们要遵从内心和身体真实的反应,这是我们“重生”的必经阶段。
如何从抑郁中走出来
以下是给抑郁症患者本人的一些建议。
不必刻意改变作息
在陷入抑郁状态后,个体早晨起床会逐渐变得困难,因此抑郁患者在初期很容易出现迟到、缺勤等情况。如果因为抑郁出现昼夜颠倒的作息,不必刻意改变。有些患者为了纠正作息服用大量安眠药,但这并非良策,反而会进一步伤害身体。
我们要理解为什么抑郁之后会容易产生昼夜颠倒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白天是整个社会的活跃时期,人们都要出门上学、上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而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在家疗养,无所事事。他们本来就因为患有抑郁症而产生了无力感和自我否定的倾向,因此在早晨起床后很容易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而在晚上,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结束,大家都会回家休息,抑郁患者也就没有了心理压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度过夜晚,在晚上他们没有了白天的那种负担,反而不会过于萎靡。
这样看来,抑郁症患者大概是试图通过在白天睡觉来逃避社会对自己的刺激。对他们来说,这样更有利于自身进行内心的疗养。换句话说,昼夜颠倒或许相当于外伤结痂,是为了保护脆弱的“伤口”免受“外部刺激”和“感染”的侵害。
与此同时,这个现象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在健康的时候,人们是适应社会的,很难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会随着季节、天气等发生改变。社会大环境机械地迫使人体节律变得“规律”,这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生物的自然规律?或许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摆脱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暂时停下脚步、改变视角,想一想抑郁患者及其症状对我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可以试着“虎头蛇尾”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个理念,“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坚持,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做的事情,如果一味按照外界的要求,跟随“主流”的环境做事情,很可能会增强自我否定。因为很多事情无法做到,硬要坚持,是产生“抑郁”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学会“虎头蛇尾”,放弃坚持做完一件事情的执念。凡事要持之以恒的理念有时会让我们忘记行动初衷,盲目坚持。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在这种无谓的坚持中耗尽心力,丧失了对世界的感受和判断。
遵循内心感受,想停就停,这种松弛的态度对康复很重要。
放下早日复工的念头
近年来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就业形势变得残酷,这种情况会使因患抑郁症等疾病而休假的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有些患者迫于经济压力或自我要求,刚居家疗养就想着复工,觉得回归从前生活抑郁就能彻底消失。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往往很快复发,反复折腾只会让身心更疲惫。
前文提到,头脑就像电脑一样,喜欢使用“必须”和“应该”等话语体系,思考的是应该做什么,而内心控制的是情感、欲求,使用的是“想要”和“喜欢”等话语体系,思考的是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想回归职场”看似属于“想要”话语体系,实则是头脑的伪装,如图5所示。
图5 头脑中的“假心”8
“假心”说出的“想做什么”是头脑发出的声音,因此身体不会像在内心说出“想做什么”时那样做出反应。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患者嘴上说着“想做什么”,身体也会做出相反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最初受到的教育是“工作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事情”,甚至现在我们自身的社会化已经将“我需要工作”的观点内化。可是,只有头脑实现了社会化,而内心和身体尚未失去自然的本性,并未社会化。因此,当“假心”表现出复职愿望时,如果患者能理解上文描述的头脑的“计谋”,那么随后内心和身体一定会进入彻底休息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头脑不会否定休息的必要,因此患者能安心休养,并且享受休养。
只有改变生活方式,让头脑不再过度紧张,保持头脑与身心通道开放,才能真正走出抑郁。
总而言之,抑郁虽然是一段艰难的经历,但它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实现自我成长的契机。暂时的停歇,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前行!
祝各位早日觉醒,破茧成蝶!
特别说明:
本文的核心观点来自于泉谷闲示先生所著《抑郁的力量》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
延伸阅读:
注释:
1.[日] 泉谷闲示著,佟凡译.抑郁的力量:蛰伏、觉醒、破茧成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10.
2.[美] 大卫·菲德勒著,谭新木,王蕾译.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斯多葛哲学的人生艺术.青豆书坊.2022:40.
3.[日] 泉谷闲示著,佟凡译.抑郁的力量:蛰伏、觉醒、破茧成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13.
4.[美] 威廉·B.欧文著.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青豆书坊.2018:76.
5.夏征农 主编,陈至立 主编著.大辞海(心理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238.
6.[日] 泉谷闲示著,佟凡译.抑郁的力量:蛰伏、觉醒、破茧成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81.
7.[瑞士] 乔纳斯·萨尔茨格伯著,王丽斌译.斯多葛生活哲学.酷威文化.2022:22.
8.[日] 泉谷闲示著,佟凡译.抑郁的力量:蛰伏、觉醒、破茧成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10
作者:史咏钢
编辑:苏木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