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救命良方”: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下)

作者:果子 心理|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14

“别人眼中的单纯、正常的生活只会加重詹姆斯这样的“生病灵魂”的疏离感,让他们对于整个存在信念的感受变得更糟。自此,詹姆斯为和他一样的生病灵魂而写作,同时,那些健全心态的幸运儿们,也能够通过詹姆斯的眼睛看到世界的另一副面貌。”

                                                                                   ——约翰·卡格


本文继续向大家介绍约翰·卡格所著的《实用主义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课》[1]一书。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威廉·詹姆斯的青少年时光以及他初始成人的岁月,讲述了詹姆斯的心理困境如何成形,并且开始见到他通过研究哲学问题走上了自救的道路,尽管开端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在他试图回答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悖论时,加深了自己的抑郁程度,好像令自己的灵魂病得更为严重了。多年来,詹姆斯一直用“生病的灵魂”[2]形容自己内心的挣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看詹姆斯是如何开创实用主义哲学进行自救以及助人的。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在美国心理学领域颇负盛名,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及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与此同时,詹姆斯也被誉为“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挣扎在生死一线

1867年,詹姆斯25岁,他的学医道路再次中断。第一次中断是两年前去亚马逊“科考”,那次冒险令詹姆斯感受到了由于身体及环境的限制,自我想行使自由意志时的无力感。而此次中断学业,是因为詹姆斯的身体病痛:他甚至无法坐直及走路,“彻底远离了身体上的自由”。在父亲的支持下,詹姆斯去德国求医——但表面上他是去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室工作。治疗的结果并未达到詹姆斯的期待,詹姆斯持续处于抑郁之中,他在给父亲的书信中说,自己考虑自杀。詹姆斯憎恶决定论,崇尚自由意志,但那时,他情绪低迷,被决定论打败了。受困于身体及情绪上的限制,詹姆斯认为决定自己的生死,是自己找回对失控的生活的主权的(可能是唯一的)方式。


然而,詹姆斯最终没有将自杀的意念付诸行动。也许是在绝望中爆发了对生的渴望,也许是什么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决定活下来不代表詹姆斯解除了心灵上的痛苦。因为在1869年,从詹姆斯给好友鲍迪奇[3]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他依然在说,“厌恶人生的感觉蹂躏着我”。《实用主义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课》的作者约翰·卡格描述道:“事实上,他(詹姆斯)时常挣扎着活到第二天。”



“二度降生”与艰难的前路

詹姆斯在痛苦中生活,并且没放弃寻找困住自己心灵的牢笼钥匙。他认为抑郁症患者有可能“苟活”下去,但如果要想忍耐生活中的种种恐惧,甚至爱上生活,则需要在跌入谷底后发生一次彻底的转变,也就是“二度降生”。


1870年,詹姆斯本人体验了这种转变。他发现了夏尔·勒努维耶——一位未经完整的学术训练,没有学术职位,却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法国思想家。卡格说,勒努维耶“救了詹姆斯的命”。


勒努维耶在作品《随笔》中写到,(自由选择的)机会“不可能被世界上的具体事务排除在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詹姆斯认识到,自由意志仅仅停留在理智的层面是不行的,自由意志需要付诸行动。詹姆斯说:“我向自由意志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去相信自由意志。”


詹姆斯相信了勒努维耶,也决定努力践行自由意志。但是,对自我灵魂的松绑无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缓慢、渐进、且断断续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詹姆斯开始让自己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比如重拾科研,比如参与亨利·鲍迪奇为哈佛医学院创立实验心理学的倡议。不久之后,詹姆斯开启了在哈佛横跨生理学、心理学及哲学的跨学科通才的教学、科研与写作道路。自此,詹姆斯游走于这三个领域近四十年。但詹姆斯最爱的大概还是哲学,因为他说:“我将哲学视为我的天职,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它亲密接触的机会。”


虽然詹姆斯的人生有了转变,而且顺风顺水,很快就发展得功成名就,但事实上,在1870年到1876年间,詹姆斯的抑郁症状仍旧反反复复。病情恶化的时候,詹姆斯会经历严重的神经衰弱及失眠。本书的作者卡格同样也曾深陷情绪困扰,所以他理解病情反复带给詹姆斯的痛苦和绝望。他在书中向读者解释这种危险的感受:“顺境不仅意味着脱离常态,更糟糕的是意味着一切都会在某个不久之后的未知时刻恢复原状。……二度降生的危险就在于此:不得不再次死亡的前景始终存在。”



爱情让自由意志绽放

1876年,詹姆斯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人物:爱丽丝·豪·吉本斯。这是一段父母介绍的姻缘,但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詹姆斯发现自己和爱丽丝志趣相投,灵魂契合。詹姆斯坠入了爱河,他热烈地追求爱丽丝,请求她成为自己的伴侣。但与此同时,詹姆斯认为自己性格孱弱,意志不坚所以不适合结婚,这成倍增加了他的自我怀疑。这种自相矛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詹姆斯赢得爱丽丝芳心之后,又试图说服爱丽丝“自己不是一个值得携手相伴的人”,并且表示他可以提供“一堆做梦也想不到的理由,用来反对她接受他提出的任何邀请”。


最终,爱丽丝成为了詹姆斯相伴一生的人。因为在詹姆斯发出警告后,爱丽丝“无视他(詹姆斯)的警告,仍决定接受他的求婚”。1878年,两人订婚了。虽然我们对爱丽丝不甚了解,但是,单凭书中介绍的寥寥数语,不得不说,这大概是一位内核坚定的伟大女性。当然,爱丽丝押对了,1896年,詹姆斯在耶鲁神学院发表了他最为著名的演讲《信念意志》(又译《信仰的意志》),其中,他直白地表达了他二十年不变的爱。


跳出詹姆斯这段具体的浪漫故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卡格认为,坠入爱河与相信自由意志具有共同点。“它们都很激进,都会改变人生,都要在经验中证实或证伪它们的假说”,并且,即便面对前路的不确定性,“它们都涉及一种信念,即一个人在最初的行动中必须抱有(基本上是盲目的)信心”。对爱情的追求让詹姆斯又一次获取了力量,找到自由意志的信念和自我的核心价值。詹姆斯发现,在得知结果之前就采取行动,而非在确认了必胜的结果后才开始行动,这就是人在不确定性面前所拥有的“意志”。



“开始吧!去行动吧!”

詹姆斯在抑郁的人生中挣扎多年,摸索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来拯救自己。他给人们的建议也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开始吧!”。背后的意图可以理解为:在尚未确立结果的时候人们就要树立起自我信念,并且用自己发起的行动来创造对自我信念的验证。


这是因为,行动的过程是人与环境,包括环境中的他者不断互动的过程,最终的结局未定,拥有积极的信念显然会往积极的方向影响这一过程。当然,要实现一个预期的结果,信念、努力,加上运气,都不可少。我们无法确保事情的结果百分百如我所愿,但至少信念和努力是我们可控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并不仅仅是一碗无用的心灵鸡汤。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这就是詹姆斯说的“生存假设”(live hypothesis)。卡格解释道:“表现出世界和善地向我们敞开大门的样子,有时候会让事情更加朝着我们假设的样子发展。”


作者卡格也和詹姆斯一样,是一位“拥有生病灵魂的人”。他说,“放手去做”的同时要做好事情不一定如愿以偿的心理准备。但这不同于在行动未开始前就不抱信念,然后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等待预想中的失败落地。“我自己就习惯这么做,总是扼杀所有的机会。”


这样的观点,如果从身心健康的人口中说出来,会显得很没有说服力,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如果被詹姆斯和卡格——在如何活下去的漩涡中挣扎的生病灵魂——经过谨慎论证与思考后说出来,或许值得认真听一听。



救命的实用主义哲

“去行动吧!”詹姆斯践行了自己的这一倡导。1878年,他接受了出版社的邀约,签署协议写作及出版一本具有变革意义的现代心理学教材。这就是詹姆斯一生的扛鼎之作《心理学原理》。詹姆斯立志要将这本教材写成重量级的著作,要以实证科学为基础,避免还原论,避免决定论。《心理学原理》虽然是一本心理学教材,但它要回答的正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生命如何赋予人类意识?詹姆斯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写就此书,直到1890年,《心理学原理》才正式出版。此后,詹姆斯用接下来的二十年致力于“改善论”,正是这二十年让詹姆斯成为一名实用主义者。


詹姆斯在早期并未将实用主义视为一种哲学传统来看待,他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尽力生存,而且在摸索的过程中,他在反复提问、思考、总结。在漫长的不间断的摸索过程中,他与决定论斗争,并深入研究自由意志;他逐渐发现了行动的重要;他关注习惯,并且研究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在各种方向和路径上进行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发现归纳成了一个核心的实用主义主张:“真理是有用的观念”。


卡格向读者解释说:“实用理论要求一个人永远尊重经验事实,同时认识到所有的事实都将导向或指明结果,而结果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得到详尽评估的。我们要想清楚真理的结果带来的持久作用——既有道德的,也有审美的。”永远做生活的学生,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精神。


卡格对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切身的体验。他在书中频繁提到自己的生活困境和情绪困扰,以及詹姆斯的哲学思想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理解。当卡格在书中写道,“威廉·詹姆斯的哲学也许能救命”的时候,他指的是,在一个人生活顺遂的时候,詹姆斯的哲学能让人恢复精神,无所畏惧;而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难题的答案总有一部分是开放的,面前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必要的部分。尤其,当一个人觉得只有自杀才是唯一能够掌控自我生命的方式时,詹姆斯说:“生命的价值取决于生活者。”[4]卡格就此进一步解释:“生命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意愿。自杀者仍然主掌自己的命运,自杀的决定也许有道理,甚至值得尊敬,可是,活下去的可能性亦然。”

——————————————————————————————————————————————————


经卡格考证,詹姆斯在哈佛的实验室简陋且阴暗,而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诞生了美国实证心理学,就是在这里詹姆斯勤恳耕耘,研究出了习惯形成和人类意志力的神经学基础之一。“那种环境让自由意志难以发挥,可是他竭力地解释自由意志运作的原理,描述其能与不能。在心理学史上,詹姆斯以恪尽职守的研究奠定名望,成为美国第一位认知科学家。”——联系起詹姆斯青年时期的激情与脆弱,成长中的退缩与迷茫,而立后在抑郁情绪中的不断挣扎,这段描写突然让人心生感动。也许,经历了这一切的詹姆斯,才是人类生命顽强不屈的充分写照。



“别害怕生活。”

                     ——威廉·詹姆斯[5]



注释:

[1][美]约翰·卡格:《实用主义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课》,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3.

[2]本文中未单独标以出处的引用内容皆出自本书。

[3]Henry Pickering Bowditch(1840-1911),生理学家。鲍迪奇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生理学实验室。

[4]James, William. “Is Life Worth Living?” Speech, 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 1895.

[5]同上.


作者:果子

编辑:Savannah、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