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难忘的“课堂生活”

作者:smiles 教育|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05

“青春的岁月里,

我们笑过也哭过,

那些日子我们不会忘记,

它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记忆。”

又到了唱响《毕业歌》的时候,许多人又回想起了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度过的时光。可能是眼泪,也可能是欢笑,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其实一直都未走远。曾经的“课堂生活”在你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的影响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堂生活》这本书,或许你会看到那些曾经对你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却常以隐形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力量,或许你会更深入地体会到这些力量如何参与塑造了你今天的自我。

《课堂生活》的作者是菲利普·W·杰克逊(Philip W. Jackson, 1928-2015),他曾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主席、杜威协会主席、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杰克逊想唤醒我们对学校生活复杂性的认识,他对课堂生活的复杂性及其教育后果进行了研究和描述,提出了“隐形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重要的教育学概念,用以指课堂中的评价性环境、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语文、数学等学习科目是官方的、显性的课程,而纪律、规范和常规则可以说是隐形的课程,是学生同样要学习的东西。杰克逊有关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的教育使命等主题的探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遥距观察”的视角


杰克逊对课堂生活复杂性的关注和他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转换有着密切关系。在其学术生涯早期,杰克逊所学的原本是教育心理学,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教育心理学家主要是测验人员。但杰克逊越来越觉得通过各种量表、问卷提供的数据无法真正地了解学生,感觉自己曾经做过的研究就像在动物园里研究野生动物。他决定放弃过去使用的那一套研究方法,开始学习用人类学家的视角来观察学生,真正进入教室去研究学生,而不再躲在量表和问卷后面。他发现,课堂中实际发生的学习与能够观测的学习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因为有许多学习是不可观测的,是无法在课堂中被即时评价的。换句话说,如果只通过“近距观察”,如即时的测验,则可能无法发现一些复杂的学习现象;而在时隔多年之后,通过“遥距观察”,则有可能看清一些复杂的学习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正如这本书的译者丁道勇老师所说:“很多时候,那些标准化测验能够捕捉到的东西在事后变得不再重要,这些东西很可能变成记忆深处的灰色布景,很少再有机会得到聚光灯的观照;反而是上述那些经由‘遥距观察’才能够出场的学习,会在多年以后仍旧盘桓在学习者的心头。”

许多有关课堂生活的记忆,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述观点。例如,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很多考试的成绩,但你还会经常梦到自己在考试,并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担心答不完题的紧张和焦虑;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很多老师的作业评语,但你清晰地记得一些老师带给你的感动或质疑。詹青云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曾提到,她刚读书那几年在老师眼里是个一无是处的学生,参加考试只会拖低平均分,她曾被应试教育和教师评价摧毁了自信,接受了“笨猪”这样的评价,接受了老师的不喜欢、同学的奚落,从一个逢提问必举手发言的小孩变成了完全沉默寡言的学生。虽然,她后来又重建了自信,但她坦言,重建被摧毁的自信绝非易事,在成年之后她还会偶尔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也总能联系起那些恨不得被老师和同学完全忘记的时刻。相比于考试所得的分数,老师的辱骂带给学生的耻辱感或者老师的肯定带给学生的信心是影响更为深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由近距观察和测量主导的课堂生活中却可能被视为无关紧要的插曲,杰克逊在书中引用沃尔特·特勒(Walter Teller)的话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渺小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是真正重要的,比它看起来的状况、比人们以为的状况要重要得多。有时候,这些看似渺小的东西会在历经多年以后表明,它的重要性实际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如果采用了“遥距观察”的视角,我们不仅有机会对“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一复杂的问题形成更丰富的理解,也有机会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学习、面对自己的成长。詹青云的父母为她重建自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在她最不自信的时候,她的妈妈告诉她到四年级她就会成为年级第一;到了四年级,这个预言并没能成真,她的妈妈说到了初一她就会成为年级第一。三年的时间,在小孩子看来是非常漫长的,这些三五年的美好蓝图为她带来了内心的安定,帮她平静地应对教师的嘲讽和同学的笑话,是这段较长的时间带给了她相信美好蓝图总会实现的底气。而如果她的妈妈对她所怀的是急切的期待,一次次设立短期目标,一次次面对失败,她可能走向的就是不同的结局,这样的故事其实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过很多。因此,强调“遥距观察”的视角,不仅是因为那些理论工作者需要对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进行反思,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对自己可能会影响到的另一些生命的成长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更深切地同情。



二、教师的角色和使命


如果说采用近距观察的视角时,教师的角色更像是“管道”,忠实地进行课程实施,并且希望这个过程越准确越好、越高效越好,可测量的学习表现成为唯一值得被关注的东西;那么,采用遥距观察的视角时,教师的角色和使命是什么呢?

社会学家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曾指出,公共机构由个人组成,但公共机构只看重这些人的经过训练的、专门化的一部分;而人本身却有着完整的人性,一个人必须坚守人的本质,不能只将自己视为机构的一部分。借鉴库利的思想,杰克逊指出,教师如果只将自己视为公共机构的一部分,那就不会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还需要坚持别的东西(如直觉和理想的一面),但这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觉悟。

杰克逊对许多杰出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视为比测验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如有的教师认为“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着什么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成功了……关键是孩子们要觉得自己是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在参与时充满了乐趣”;还有一些教师将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视为最大的满足感来源,如有的教师说“有时候你会碰到一个问题严重的孩子,你又有点办法能够打动他、为他做点什么,这真是让人激动。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工作能够给你提供这样深刻的体验”……杰克逊指出,人们常常认为,在高度组织化的环境中,高度理性化、事实导向的现实主义者更适合,但这种关于适合与否的判断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容易。基于对课堂生活复杂性的考察,杰克逊认为,教师的直觉、对人的成长的期待、蓬勃向上的乐观情绪可以在一个满是测验和纪律的世界中拯救人性,可以使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软化非人性制度的影响。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对教师形象的过于理想化的描述,毕竟还有许多人难以忘记某些教师曾经带给自己的羞辱、难以抚平那段记忆曾在自己心中刻下的伤痕。但好在,还有许多人一直记得某些教师曾经带给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及自己从这份人性的力量中所汲取到的能量。如李娟在《记一忘三二》中提到自己的一位老师曾将自己的一幅画推荐到少年宫进行展览,因为老师看到李娟画的是大海、风帆和海鸥,认为李娟志向高远。在李娟看来,这只是一幅笨拙胆怯的画,老师所给予的其实是一种善意的鼓励,“他就是那么善良,无所畏惧、竭尽全力地善良着。”

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本身就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W.杰克逊著;张华总主编;丁道勇译. 教育经典译丛 课堂生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2】詹青云著. 趁着年轻 我偏要勉强[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

【3】李娟著. 记一忘三二[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20.

【4】(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湲译.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

作者:smiles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