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亚里士多德论实践智慧

作者:黑鱼与橘猫 发布时间:2024-06-14

德性学说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基本要义。“德性”(aretē)的原义是卓越、出色(excellence),它原本并非意指现今道德语境下的标准规范,而是用于描述个体灵魂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整体或者某个具体方面实现得好、完成得出色。


根据灵魂内部的不同功能(即有理性的部分与无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伦理德性。它们既与灵魂的理性功能相关,受到其约束,听从于理性,同时又有非理性的一面,即遵从欲望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体验。伦理德性的基本原则是符合“中道”,即不偏不倚。比如勇敢这个德性,如果在行为方面实现得过度就是鲁莽,如果不及则是怯懦。勇敢正居于中间,是鲁莽与怯懦的“中道”。伦理德性是在日常的生命实现活动(energeia)中不断得到运用并通过经验总结才能获得的,比如勇敢这个德性,需要一直践行勇敢才能得到。经由长期不断的练习,逐渐养成稳固的勇敢行为习惯,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是一个勇敢的人。鉴于此,伦理德性也是一种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称为“好的品质”(heksis)。不过,人的品质不仅包括好的(实现得出色的)习惯即德性,也包括实现得一般的各种习惯。


除了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还区分了另一种德性即理智德性(dianoētikē aretē),它们都是“知其所以然”的求真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灵魂揭示真理的方式,总共有五种,分别是智慧、实践智慧、技艺、科学和努斯,它们都与灵魂的理性功能有关,其遵从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理性的“真”,而不是欲望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除了不断通过亲身实践而养成习惯,还可以通过知识教导直接获得。在上述五种理智德性中,与伦理学最为相关的乃是实践智慧(phronesis,prudence),因为实践智慧的作用对象正是人自身的整体行动。



一. 实践智慧与经验直觉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践智慧的应用领域确定为变化的、可改变的经验领域:实践智慧所面对的领域不同于自然科学,它不是普遍必然的领域,而是一个随时发生变化的实践生活世界,这也意味着,实践题材本身就包含着变化。换言之,实践智慧就是对杂多、差别和特殊性的考虑,是在变化的生活世界中做出适合具体环境的抉择和筹划。


实践智慧是一种经由理性考虑和筹划的生活实践经验。实践智慧与人的实践经验相关,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实践智慧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内容是清楚明白的,因而是可学习的,青年人可以在几何学和数学上学习得很好,可以在这些科目上很聪明,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数学家,然而,我们在青年人身上却看不到实践智慧,“这原因就在于,实践智慧是同具体的事情相关的,这需要经验,而青年人缺少经验。因为,经验总是日积月累的。”[1]换言之,实践智慧是关于具体特殊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一种普遍的、可学习的知识,而只能依靠日积月累长期形成的经验,才能形成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使人在面临一个特殊情境时形成一种实践直觉,这种直觉能够告诉人们如何展开正确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说的实践经验要比认识论的经验更加完整和原始,它是人们的完整的生活经历,更明确地说,实践经验就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生活和历史。相对于这种经验来说,认识论的经验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所以,这种经验相当于后来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的“原初经验”。[2]正是这种原初的生活实践经验,使一个人生出了慧眼,使他能够看得正确。



二.实践智慧与把握中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智慧的最佳运用方式就是把握中道。在做到中道的整个过程中,应当避开与中道背道而驰的两个极端(“过度”与“不及”),需要平衡两个极端中危害较大或者较小的一端,也就是“两恶权其轻”的原则。另外,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尽可能做到谦和,保持自身对容易沉溺的事物的警觉度,尽量将自己拉向与不好本性相反的方向。在所做的事情中,要特别留意那些让我们感觉很愉快的事物,并且控制好这种快乐的感觉的度,因为过度的快乐往往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做到中道的困难所在,认为做有德性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人无法在每个场合都能把握住中道,相反,过度或者不及确是非常容易。更常出现的情况是:人们游走在中道周边的状态,却无法实现中道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已经详尽地说明了伦理德性是中道,以及它是这种中道的意义,即第一,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第二,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中道为目的。正是由于伦理德性是这样的中道,做好人不是轻松的事。”[3]


因此,要想做到中道就需要从德性中寻找方法,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观点是,具有实践智慧的人首先通过实践理性(即实践的逻各斯)来进行考虑和筹划,只有真正实践过的人,才能规定中道。从这个定义来看,获得中道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随着主体的情感和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而感受中道,根据发生变化的情况,采取勇敢或者节制的态度来指导实践,比如,勇敢是对于较为懦弱的人的中道,如果一个人胆子小,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那么,他就应当坚持目标导向,采取适当的方法并在勇敢的心理作用下,把握时机做到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理性的指导,去感受,去行动;再比如,节制是在欲望强烈的情况下对于放纵和冷漠的中道,当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无法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节制意识为指导,适度地追求那些欲望中想要获得的事物,那么,这个人就做到了把握中道。


三.实践智慧与把握良机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方法论,其要核就在于把握良机(Kairos)。把握良机要求人在做出具体抉择或者展开明确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的各种情境变化进行整体上的筹划和把握,个体把握和考虑到的实践范围越大,其行动处境的内在规律就越能得到最清晰的整体呈现,从而一目了然,让个体能够在行动所发生的整体实践关联之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或者决断。


亚里士多德曾运用弓箭手的妙喻来形容如何把握良机和中道。中道是难以获得的,就好比弓箭手难以射中飞鸟一样,射不中飞鸟的问题在于:不好把握出手的那个时机,因为飞鸟的位置在不断变动。弓箭手只有事先对飞鸟的整个运动轨迹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对飞鸟下一秒的运动位置做出合适的筹划和准确的预判,然后把握好出手时机,才能切中目标。类似地,如何把握中道也需要个体事先对各种环境变化因素做出尽可能整体全面的考虑和筹划,才能最大程度地把握良机,做出在当前情境下最为合适的抉择,并实现中道。


因此,从把握良机和中道这一原则出发反观实践智慧,它就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智慧的对象是根据具体处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人自身的行动,人之行动是充满可能性的,随情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因而不是普遍必然的。

第二,人的任何行为总是处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因此,实践智慧不可能只是普遍知识,而总与人在具体行为处境中的选择和决断有关,也与良机密切相关。

第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做出选择的良机并非偶然的“一击即中”,而总要经过一番理性的慎思、考虑或者筹划,最关键的是,在尽可能对各种情境变动因素做出全面整体评判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练习积累来把握良机,从而切中目标。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2.[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丁立群:“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载于《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第81-86页。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95页。原译文把phronesis译成“明智”,这里为了保持全文译名统一,校准为“实践智慧”。
[2]杜威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扭曲了原初的经验概念,这首先源于对传统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解,未能从实际发生的视角来看待人是如何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不是对象性的认识关系,而是生存论的关系,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他情愿或不情愿,他总是和这个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因此,人不是作为旁观者来静观这个自然,而是向来就与自然产生互动,这一互动的方式和结果就是经验,就此而言,真正的原初经验乃是前反思的生活之流,“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等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割、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8页。为保持全文译名统一,把原译文中的“道德德性”校改为“伦理德性”,把“适度”校改为“中道”。



作者:黑鱼与橘猫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