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所以,我希望你是个有求知欲的人…我希望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我希望你是个有责任感的人…我希望你有勇气…我希望你敏感…我还希望你有梦想…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朋友们)说,这事可没什么盼头,因为你不能预测你的孩子将长成什么样。还是别做梦有一天和你的孩子成为朋友啦。好吧,妈妈不做这个梦了……如果有一天你发展出一个与妈妈截然不同的自我,我希望能为你的独立而高兴。”
这是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中的一些片段,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与这些期待不同的可能性的态度。其实,我们或许也可以从中读出一些困惑,作为父母,究竟是否可以对孩子有所期待?对孩子的寄望何以成为一种苛刻?面对孩子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相信这些问题是困扰许多父母的难题,或者是需要父母先停下正在对孩子做的事情而进行反思的问题。比斯塔(Gert Biesta)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对创造、主体、学习、自由等主题的讨论,可以为我们反思上述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并探索如何面对孩子的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比斯塔是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和理论界的重要学者,出生于荷兰,在欧洲大陆、英国和北美学习和任教。他将来自美国的杜威教育哲学作为学术生涯起点,后又受到福柯、德里达、列维纳斯、阿伦特等欧陆哲学家的影响。他的多部作品如《超越人本主义教育》、《测量时代的好教育》、《教育中的美丽风险》、《重新发现教学》等都被翻译成了中文以及其他多种语言。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他对教育之弱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使教育变强、使教育可预测和使教育免除风险是一种孩子气的态度,是“原始的自我中心主义”,即否认其他人有其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将这个世界的存在视为自己心智和欲望的投射。他强调“假如我们的教育努力关注让受教育者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既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和发起者,又对自己行动的结果负责——那么教育的弱点是至关重要的”(序言p11)。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教育之弱呢?这可以从他对创造的两种区分看出来,其中强势的创造意味着完美的控制和事必躬亲的微观管理,要求绝对的确定性;弱势的创造则意味着认识到自己并不具有全能的力量,必须学会处理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读刘瑜老师的信时,我所体会到的正是在这种不可预测性面前的一步步退让,这或许看起来是弱的,但在比斯塔看来,正是这种弱力量才可能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那成为主体意味着什么?这首先要从比斯塔讨论教育目的一组概念说起,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得到更全面的考虑,并从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三个方面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讨论,其中资格化是指获取为了具备一定的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情等;社会化是指通过教育而成为已有正式传统和已有行动及存在方式中的一员,即把新来者“嵌入”到已有秩序中,如通过道德教育来发展孩子对已有的伦理规范的认同等等;主体化是指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涉及如何在上述那些秩序“之外”存在,涉及解放和自由以及和这一自由连带而来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关注孩子的主体性发展意味着不能将其视为已经预设好了的,而是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让孩子能够有自由用自己的方式存在于世界、用自己的声音向他人言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独特性和我们可能联想到的内容或许会有出入,有些人可能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来建构自己的独特性,但比斯塔从人的存在、在世界中存在来理解主体的独特性,将责任视为“主体性的要素性的、原生性的和基础性的结构”,即当一个人被召唤去承担一份责任,且其自身在这一情境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时,这个人会体会到自己作为主体的独一无二性。因此,让孩子发展成为独特的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脱离与他人的关系去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那可能导向孩子的自负和自私等。与此不同,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机会以使其有可能去承担起自己的独特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比斯塔进一步强调,孩子如何承担责任也是我们无法预期的,对此仍然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因为“主体性是一个伦理性事件,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是从来不会保证它注定会发生。这是因为责任不是我们可以强加在别人身上事物;责任仅仅是我们能让自己承担的事物。”(p36)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也无法对孩子的责任承担进行寄望。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一步步后退以至于只能“无能为力”地面对孩子的未来?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以确定性预期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机会,尤其是要确保不让我们的孩子避开来自他者的介入,不使我们的孩子对自己面前的责任召唤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我们敞开地去面对孩子的不确定性未来,同时为其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提供机会,其实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放下自己的美好期待,而是需要我们反思自己的美好期待如何作用于孩子的发展,意识到其中的各种张力和各种风险。还需要强调的是,正如上文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多维的,家庭养育的目的也是如此。父母同样需要判断如何在不同的维度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学习处理不同维度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也要能够看到和运用促成三个维度的合力的可能性。这种实践智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向榜样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练习等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但如果我们首先能够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待,看到其中可能会有的局限性,并能够敞开且又积极地去看待不确定性,或许我们就能欣赏到可能性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荷)格特·比斯塔著; 赵康译. 教育的美丽风险[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刘瑜, 周国平等著. 愿你慢慢长大[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