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涯老师的帮助下准备好自认为十分满意的简历,自信满满地投给了几家心仪的公司想要获取一份实习机会,却发现简历在投出以后便杳无音信;
两个月前过关斩将拿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十分匹配的暑期实习,却发现实习体验与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原本笃定的职业目标突然就显得没了意义,自己的未来也好像瞬间失了方向;
经历几番自我反思选定了最为心之所向的工作,却遇到与自己并不合拍的老板,在昏天黑地的加班中耗尽体力心力,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何要听凭自己的内心热爱而选择这份工作;
曾以为只要不断努力进取、不畏困难,便可一步一个脚印获得职业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却随着年资的积累逐渐进入倦怠,感觉“工作不过如此”;
向来都是团队里业绩靠前的员工,却因为经济疲软、公司架构调整,突然被HR谈话裁员……
你是否看到过或者经历过以上某一个甚至几个情境?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时期,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一些挑战或障碍令我们茫然无措,甚至心灰意冷、失去动力。
在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后的现在,从大学生到职场人士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不知何时才会真正结束的“史上最难求职季”。职业发展的挑战,在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当代世界中已经越来越司空见惯;对个人而言,如何有效地管理自我职业生涯发展,就变成了更难以回答但也更亟需回答的问题。
而在职业心理学家斯宾塞·奈尔斯(Spencer Niles)看来,任何时候、任何职业都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不论面临怎样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时刻保持希望”。
这句话貌似是一个看起来正确却毫无实际意义的“大道理”:当你真正处在困境和沮丧中时,还能怎么保持“希望”呢?
希望:不是“一厢情愿的虚妄”
奈尔斯认为,要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感,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希望的本质。
他采用了临床心理学家斯奈德(Rick Snyder)对希望的定义,认为希望并不是个人对未来的一厢情愿:
斯奈德发现,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怀有较高希望感的人通常会比低希望感的人更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是因为“他们可以识别备选路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实现目标的策略” (奈尔斯等,2023:7-8) 。
因此,斯奈德(2002)将希望描述为个体展现出的“获得通往预期目标的路径的感知能力,并通过动因思维激励自己沿着这条路前行”。所以,希望至少包含了三个部分:1.目标(goal),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和目的地;2.实现目标的思路或路径(pathway thinking),描述为实现目标所能采用的策略,以及如果这一策略失败,还会有哪些替代方法;3.执行策略并相信通过它们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心和意愿(agency thinking),给我们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力量(Niles, et al., 2014:3)。
所以,仅仅想着“我希望一切都会好转”并不是真正的“希望”。希望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导向,它意味着“设想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相信如果采取具体的行动,就有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以希望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发展胜任力模型
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催发和保持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奈尔斯提出了以行动导向的希望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发展胜任力模型(action-oriented hoped-centered career development model)。以行动导向的希望(action-oriented hope);为核心,通过采取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自我澄清(self-clarity)、展望愿景(visioning)、目标设定/规划(goal setting/planning),执行(implementing)和调适(adapting) (Niles, Amundson & Neault, 2011)等一系列步骤,一个人就能够构建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胜任力。
1.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
自我反思指的是审视自我的思维(thoughts)、信念(beliefs)、行为(behaviors)、感觉(feelings)和环境(circumstances)的能力。自我反思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是谁,过着怎样的生活,又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我看重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乐于使用哪些技能?我需要发展哪些技能?我所处的环境为我提供了哪些机遇?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我的生活如我所愿吗?我对未来又有怎样的期许?
自我澄清,就是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澄清的过程。奈尔斯提供了一个将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联系在一起的小练习,即:连续五天、每天花五分钟思考自我反思的问题,并写下自己对每个问题的回答。5天后,回顾自己这五天的回答记录,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通过这五天的自我反思,我对自己有了哪些了解?
2. 我记录的这些反思的回答,对我将来的规划产生了哪些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澄清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不喜欢这一过程。这可能是因为,进行自我澄清,就意味着要承认自己还并不了解自己,承认自己在做出职业决策之前需要忍受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而正如弗洛伊德所言,“生活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如何容忍模棱两可的境遇”,人们都倾向于追求确定性和掌控感。因此,很多人宁可迅速做一个决定也不想花时间进行自我澄清,仿佛这样就不用陷入犹豫不决的那种不舒服的状态。
但在Niles看来,自我澄清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去哪里,从而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更多地获得掌控感和满足感。否认自己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感并迅速做决定,看上去好像很果断很有把握,反而只会让人在不确定性中越陷越深。因此,允许自己在做决策之前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中,花时间进行自我澄清,其实是在睿智地利用不确定性,令其服务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决策。
另外,自我澄清还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过程。随着岁月的更迭,我们会经历更多的事情,而愈加丰富的生活经历会不断地对我们产生影响,让我们一次次地认识到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人、过怎样的生活。你是不是也曾经感叹过,5年前/10年前从未想过自己能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呢?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有新的经历、新的成长、新的认知,所以我们需要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澄清,将新的信息不断地整合到对自我的认识当中来。
2.愿景、目标设定与规划
将对自我认识与可能的职业相结合,首先需要发展愿景并设定职业目标,然后再实施行动并适时调整和适应。其中,发展愿景最重要的是采用一种“可能性思维”而非“概率性思维”。可能性思维,就是基于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来一场头脑风暴,把所有自己能想到的职业可能性和可能的职业结果都列出来,越多越好,而无需考虑自身所处环境的种种限制(例如经济资源、工作机会、家庭要求等等)。
在有了这个丰富的职业选项清单之后,我们需要再通过搜集资料、信息访谈等种种方式掌握更多的职业信息,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自我澄清,考虑哪些职业选项是比较可能和可取的,接着继续深入探索有关这些可能选项的信息,思考哪些是更可行的选择,并确定一个有意义的、可实现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职业目标。
在设定长期职业目标的同时,还要兼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作用是为实现长期目标提供行动方案。我们可以先制定出一个实现短期目标的规划,内容包括我们需要为此搜集和获得哪些信息、发展和使用哪些技能、为实现这一短期目标必须付出哪些行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行动步骤是什么。而在这一短期目标实现后,我们需要将实现短期目标过程中获得的新信息用于指导自己实现下一个短期目标,以及指导自己长期目标的设定和规划。
Niles也提醒我们,在目标设定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首先,如果设定目标时过于重视他人的期望,可能会让自己徘徊不前,或者即便实现了目标也很难体会到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背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期待奋力考入名牌高校,但却在入校后再也找不到目标感而变得无所事事。
第二,如果对某个目标的追求过于执着,可能会失去对生活和环境的整体意识,忽略了周围的人和潜在的机会。因此,在设定目标时,要记得:只在某一个领域有目标是不平衡的,这会限制你自己和重要他人同时获得幸福和满足的机会。因此,要多思考如何在人生中同时扮演好多重角色。
第三,要么同时设定太多目标,要么没有目标指引,这两种目标设定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想要同时设定多个目标,也要认真评估各个目标之间是否相互关联,制定策略将不同的行动合而为一,从而同时实现多个目标而不至于太过疲于奔波。
如果没有养成设定目标的习惯,就可以从一个最容易实现的简单目标开始。一个简单的目标也许并不能代表自己想要实现的职业生涯方向,但在设定和奋力实现它的过程中,你仍然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方式,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总而言之,你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为设定自己真正关切的长期目标做准备。
3.执行和调适
当目标和规划已经列出,下一步就是按照规划的列表实施具体行动。而一旦行动起来就意味着我们开始与环境进行互动,开始接收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判断当下的行动是否符合我们想要发展的方向、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有的新信息会为我们提供正向的反馈,支持我们继续按照原先的目标与规划前进;而有的新信息则会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启发,这时我们就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反思与澄清,及时调整规划和目标。这也再次印证了自我澄清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过程。
有时候,即便我们已经设定好了自认为有意义且可实现的目标和相应计划,也挡不住外界现实随时可能会出现变化,从而影响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比如,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隔离于校园或居家上起网课,面临毕业求职的学生常常无法参加招聘面试,更有许多职场人士突然失去原有的工作,等等。
此时重新梳理目标和规划,或者说设立调适性的目标和规划,就尤为重要了。奈尔斯指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调整或修改目标及规划:第一,这个目标是否可以推迟到后续的时间去实现?第二,是否还有现有规划以外的活动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第三,我是否必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执行人,如果不是,我可以找到谁适合去完成相应活动、实现目标?
我们会发现,即便实现同一个目标也可以有多种途径。个人灵活性,是指“随着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适应它,能够接受所需的新角色,并放弃不再相关角色”的能力(Herr, Cramer,& Niles, 2004)。保持灵活性,是减轻自我压力、实现既有目标的要义。
小结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上述一系列行动步骤循环执行起来,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真正成为“怀有希望感的行动者”。你会发现,希望感真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好的幻想,而是在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愿景展望→目标设定和规划→执行与调适这每一个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起来的一种力量。
基于持续自我反思与澄清而设立的目标,既是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令自己富于热情的目标,也是切合自我与环境实际的、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更是具有灵活性的可以随着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实现路径的目标。这样,不论面临怎样的境遇,我们可以开心,也可以沮丧,但这都不影响我们及时调整和适应,在对未来的希望中继续采取行动,创造积极的结果。
有关培养有希望感的职业生涯胜任力的更多方法,请详读奈尔斯的原书《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 奈尔斯 S G, 阿蒙森 N E, 诺奥 R等. 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 hope in action[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2] NILES S G, IN H, AMUNDSON N. Using an Action Oriented Hope-Centered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J/OL].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Counseling, 2014, 4(1): 1-13.
[3] SNYDER C R.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J/OL].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2, 13(4): 249-275.
作者: Savannah
编辑:苏木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