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西方近代哲学视野下的经验概念

作者:黑鱼与橘猫 哲学 发布时间:2023-06-16

编者按:在上一篇,笔者介绍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经验概念。这个哲学流派强调了前反思的、前科学的生活之流维度下的原初经验。现在,笔者将转而回到西方近代哲学,考察近代认识论背景下的经验问题及其理论功能和哲学史效应。通常而言,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以降,西方哲学开始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即,人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换言之,人是如何形成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类科学知识的,由此划分为两大哲学流派——唯理论与经验论。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后者则认为科学知识发端于人后天的感觉经验。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将主要介绍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洛克和休谟的经验学说,以及康德对英国经验论相关问题的哲学改造。





一.近代英国经验论视野下的“经验”概念

㈠.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他捍卫和发展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思想,以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理论而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被恩格斯誉之为英国哲学的“巨匠”。他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提到关于人类观念的形成的著名观点“白板说”,这也是洛克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在的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提到:“那么,我们就假定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它们是从经验得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1]这就是洛克提出的著名的“白板说”。洛克由此进一步提出了观念的两大来源:


首先,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各类事物,当我们的感官逐渐熟悉了那些特殊而且可感的事物之后,我们的各个感官就会受到事物的不同刺激,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通过这种方式,关于事物的清晰知觉就会进入我们的心灵中,于是我们获得了一些比如热、冷、硬、甜、白等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观念是来源于各种感官对外在对象所形成的知觉,于是观念的这一来源被洛克称为“感觉”。


其次,当这些通过感觉而产生的观念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便会随之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当我们反省自己并且自主考察这些心理活动,就会对它们展开一系列的“自我加工”。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灵便会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而产生出另一套观念,如知觉、思想、怀疑、信仰,等等。这类观念来源就被洛克称为“反省”。


总而言之,洛克认为,人类具有感觉和反省这两种特殊机能,它们是观念和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借由这些特殊能力,人们便可以通过感官获得关于外部事物及心灵活动的简单观念或者经验,进而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构造出复杂观念及知识系统。


㈡.休谟的经验习惯论

在洛克的基础上,休谟进一步认为,知识不仅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且各类经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把握和运用并非来自于理性的逻辑演绎,而是心灵通过反复的生活经验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在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下,哲学家通常会把因果关系视为理性的产物:从具体原因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严密推导,最终得出具体结果。但是,经验事实又是如何呢?以辣椒为例,经过一番粗略的考察,人们获得了辣椒的观念。然而,如果我们不做进一步的经验考察,仅凭这个纯粹的观念就能推断出辣椒是辣的,甚至可以辣得人流眼泪吗?我们必须观察它的红颜色,感受它细三角的形状以及其他性质,比如口感、气味等等,由此才能得到一个包含着具体内容的辣椒观念。可见,我们对“辣椒”这个复杂观念的效用认识以我们的经验为根据和界限。因此,休谟认为:


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这种知识所以生起,完全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看到某些特殊的物象是恒常的互相连合在一块的。……我们可以说“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2]


倘若我们进一步追问:既然因果关系的基础在于经验而不是理性的推理,那么这种关系在我们的经验中到底如何运作呢?


比如,如果没有经验,当看到火在燃烧时,我们也无法把火与热以及煮熟的食物推导出来。所以,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推论得来的;这种知识的产生完全植根于我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某些特殊的物象恒常地互相连合在一块。比如,我经常把火的经验与热的经验和煮熟的食物联系起来,所以我相信火燃烧时会发热,并且能够煮熟食物。


可以发现,单凭理性的推导,不仅无法由具体的原因推导出具体的结果,而且,即使我们有了过去的经验,看到了某些特殊的物象之间的恒常会合,仍无法直接通过理性得到论证。


与此相反,休谟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一条非理性的人性原理之上,这条原理可以使人们超越目前的经验,那就是风俗习惯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南。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如果没有经验的影响,那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官的事情以外,将完全不知道别的事情。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如何使自己的手段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永远无法运用我们的自然能力产生任何结果。如果这样,一切行动都会立刻停止,大部分的思维也会停止。[3]


总之,休谟揭示了因果规律与经验和风俗习惯的内在关系,强调对任何因果规律的把握和运用首先不是基于逻辑推导,而是基于人的一种自然能力,即通过在经验中反复实践所形成的习惯,继而在不同的事物和事件之间建立一种因果联系,在休谟看来,风俗和习惯也是一条最基本的人性原理。


二. 康德对英国经验论的哲学改造

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康德既不完全同意唯理论者所提出的天赋观念论,也不完全赞同英国经验论,而是强调人类知识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后天的经验,另一个则是人类理性本身所具有的先天认识结构。


具体而言,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四种,即感性-先验想象力-知性-理性


康德指出,一切知识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进程,即:始于感性经验,经由想象力图式的构造,运用知性范畴形成判断,最后统一于理性。


首先,感性能力就是经验直观,亦即最初的接受能力,接受物自体对感官的刺激而获得经验表象,它属于最低层次的知识。经验直观包括两个部分,即质料和形式。质料就是感觉内容,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印象,印象显然是后天的。形式则特指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构成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如果没有这个框架,那么就无法规整由感觉或印象而来的经验杂多。


其次,先验想象力具有一种重构自然的能力,它可以用现实自然提供的材料来创造出另一个自然。这种自然有别于现实自然,它摆脱了经验性的确定规则,如自然因果律,由此也超出了现实自然的范围,“想象力(作为生产性的认识能力)在从现实自然提供给它的材料中仿佛创造出另一个自然这个方面是极为强大的[……]以至于材料虽然是按照因果律由自然界借给我们的,但这材料却能被我们加工成某种另外的东西,即某种超出自然界的东西。”[4]因此,想象力可以驱散现实自然的平凡,并且能够以此来自娱。那么,想象力根据经验材料创造出的超出自然的东西,在康德看来,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时间图型而不是概念作为运作中介,比如半人半马的图型,尽管现实经验中并不存在,也尚未构成一个明确的概念。总之,想象力在展现理性概念的时候,会产生超出现实自然的丰富表象。


然后,知性是提出概念和形成判断的能力,它能自发性地思考对象。如果将认识比作一张大网,那么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就是认识之网的纽结。纯粹知性概念是来源上完全不依赖于经验的概念,康德称之为“范畴”(Kategorie)。当知性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时,就会形成普遍的判断,而这一判断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命题。知性谨守本分,它绝不会自负,绝不会跨界越限。


最后,理性是推理的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认识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知性不会跨界越限,而理性必然会超越界限,因为原则的可靠性要求理性把逻辑追问一步步推向极致,从诸有条件者出发去寻求一个绝对的无条件者。理性的逻辑运用就是无限追溯,但却无法找到绝对的无条件者,只有理性的纯粹运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即由理性来提出最高级的纯粹理念,比如“上帝”。这个最高级的纯粹理念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理想,它的作用是作为一种引导或者范导,激励人们去无限地接近完美,去实现自身和世界的至善。通常认为,除了思辨理性,人类还存在实践理性。不过,二者并不是两个理性,而只是就同一个理性在不同领域的殊异运用所作出的区分而已。



参考文献:

[1] 洛克:《人类理知论》,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

[2](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页。

[3](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3页。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作者:黑鱼与橘猫

编辑:苏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