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妈妈和爸爸聊起了幼儿园的一些事情,正在玩游戏的乐乐忽然想到了什么,就兴冲冲地跑过来和爸爸妈妈说,可正在和彼此说话的爸爸妈妈起初并没有注意到乐乐。乐乐又加大嗓门说了一遍,妈妈转头看向乐乐,等她说完后回应了一句“好的”,就又转头继续和爸爸说还没说完的话。乐乐又重复诉说,且在一次次尝试对爸爸妈妈说话都无法获得关注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着急,到后来忽然大哭起来……
一天早上,乐乐忽然对妈妈说自己要去上中学了,妈妈有些纳闷,但还是像前几次那样告诉乐乐:“上完幼儿园,会上小学,上完小学,才会去上中学……”
一天傍晚,乐乐在和妹妹玩的时候忽然哭了,妈妈询问具体情况,乐乐一边哭一边说:“妹妹把我的椅子拿走了,那是我先拿过来的。”“就为这个就哭了?”乐乐妈妈觉得这样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哭,但乐乐却越哭越伤心。后来乐乐妈妈想到姐妹俩的日常相处模式,和乐乐说起了她的感受:“妹妹再次抢了你的东西,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过了一会儿,乐乐就停止了哭泣。
在上述事例中,对孩子的“倾听”是故事的核心,也是这篇文稿要讨论的话题。你有倾听孩子的习惯吗?例如,你是否会为孩子留出专门的倾听时间?再如,你会在遇到问题时听取孩子的建议吗?还是会觉得小孩子懂得很少,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如果你想加深和孩子的联系,那么能够有效地倾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父母的倾听能够增强孩子对身边世界的安全感,孩子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去探索世界;而且倾听可以让孩子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如对地质灾害、生离死别等的恐惧)说出来,释放孩子的紧张情绪,并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合作能力等。然而,是什么让父母可以有效地倾听呢?下面将对影响倾听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希望你可以由此对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倾听习惯有更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倾听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倾听艺术。
行为层面的积极倾听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向大人说着什么事情,但大人正在忙着手里的工作或者娱乐,偶尔可能会“嗯”一声,但其实并没有将孩子的话听进去,这种心不在焉的听是表面的听。也有的父母可能听见了孩子所说的话,但并没有思考孩子所说的意思,也无法理解孩子的言外之意,这种机械被动的倾听是消极的听。在上述事例中,妈妈在进行消极的听时,乐乐明白妈妈并没有听进去,所以后来仍然重复去说且最终大哭起来。
积极倾听需要父母将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目光、姿态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所说的一切是父母非常希望了解的,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自己的安全环境。在父母的倾听中,孩子会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加深对所遇到的问题的了解并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也非常希望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倾听,但需要承担的种种职责占去了太多的时间,超负荷的劳作可能会使父母将一些不太显性的需要或问题不断向后放。面对这种情况,安排专门的倾听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父母可以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可以是在一起聊天,也可以是一起玩游戏,孩子也会通过游戏向父母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专门时间不必太长,但要有保证,对于那些因为无法经常陪伴孩子而自责的父母,如果能定期留出一小段这样的时间,不仅可以疏解自身的负疚感,而且可以切实体会到亲子关系的不断加强。
认知层面的接受倾听
父母可能经常会觉得孩子的一些想法很奇怪,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理解的这些想法是源于孩子的错误认知,例如上述事例中的乐乐妈妈就是如此,所以她再次重复中学是在小学之后。但这种倾听其实是“强加的听”,即将孩子所说的话纳入自己习惯的概念分类系统,用自己的意义体系来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由此进行价值判断。
与之不同,接受倾听需要父母放下自己的判断并用接受的态度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建构意义的方式。上述事例中的乐乐妈妈,在放下自己的判断之后,忽然想到乐乐曾经说过“幼儿园里有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园之后有小学、中学、大学”,乐乐妈妈恍然大悟,乐乐之所以想去上中学,是因为她正在上中班,而在她看来这两者是对应的。
在接受倾听的基础上,父母还可以反省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并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共同建构对一些概念或问题的理解。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探讨中,孩子会理解父母的想法,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会因为这种共同建构而产生更多的思考,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认知上的发展。
情感层面的共情倾听
当忙碌的父母听孩子讲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为此而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时,可能会感到心烦、厌倦和愤怒,可能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哄孩子,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为了这么点小事哭泣真没必要”,这种倾听是无感情的听,在倾听孩子时没有感情投入,对孩子的情感表露也无动于衷。
与之相反,有感情的听需要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且要表达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的理解,孩子就会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在进行共情的倾听时,父母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参考架构去观察和感受,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且能理解这些情绪的真实含义,并用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共情体认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也是在与孩子共度难关。即如罗杰斯所说,共情让孩子觉得“你”与“他”是站在一起的(being with, 设身处地),你可以思考他所想的(thinking with,换位思考),陪伴与支持他所感受的(feeling with,感同身受)。正如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乐乐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点小事根本没必要哭,这时还是在进行无感情的听;好在乐乐妈妈旋即意识到这件小事可能只是导火索,这件小事背后可能有大文章,于是开始和乐乐讨论她的感受,乐乐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就能很快从烦恼中走出来,重新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
忙碌的父母,可以稍微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能听见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吗?我能感知孩子内心世界的形态吗?我能对孩子的话产生情感共鸣吗?我能既感知到孩子明确说出的意思,又能感知到孩子害怕说出口然而又很想对人倾诉的意思吗?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接受的甚至是建构的、共情的倾听,亲子之间的连接和交流就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孩子就可以在这种关注和支持中自由地进行探索。让我们在尚无显性化的问题时就学着倾听孩子,而不是在孩子表现出更严重的问题时才四处寻医问药,给孩子贴上抑郁症、多动症等“病症”的标签,我们需要充分珍惜、充分运用通过倾听和交流来支持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总之,亲子沟通中的倾听是一门艺术,上面谈到的是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亲子沟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去走进并学习着提高自己的倾听艺术,由此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作者:smiles
编辑:苏木
图片来源:拍信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