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亲子沟通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Smiles 亲子教养 发布时间:2022-10-21
明明从幼儿园回来后,一天没见到明明的妈妈很想了解一下明明这一天的经历,于是以探询的口吻问:“明明,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感觉怎么样?”明明好像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回应。明明又问:“饭都吃完了吗?”“吃完了。”“冷不冷?”“不冷。”“画画了吗?”“画了。”……妈妈还没问几个问题,明明已经跑去玩游戏了。

高中生明宇刚参加完同学聚会回到家,妈妈看到时间已经很晚,就问:“你去参加同学聚会了?”“是的。”“玩得很开心,是吗?”“是啊。”“所以就忘了看时间对吗?”……没说几句,明宇就戴上耳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或许很多父母对上述情景都不陌生,很多父母都为此感到困惑和烦恼:“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话呢?”“我和孩子的沟通为什么会如此不顺呢?”而孩子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疑问:“有什么好说的呀?”“我说了你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和你说呢?”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更是觉得和父母无话可说或者无法获得父母的理解等。

亲子沟通作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过程,对亲子关系的发展以及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学会如何沟通、如何在交谈中提问和倾听,就会带来更好的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而且很有可能还会优化更多的联结。这篇文章将以亲子沟通中的提问为主题,为父母们分享相关的思想和方法,以为父母们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提供支持。

采用开放型问题鼓励孩子表达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封闭型问题而言的,封闭型问题指的是那些回答方式和回答内容均有严格限制的问题,如只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或某个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则是那些不能如此回答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可以让对方作出多种可能的回答,如以“什么”、“如何”、“为什么”之类的词语引出的问题。

在文章开头的事例中,妈妈问了许多封闭型问题,孩子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回答即可,其实是限制了孩子的回答,孩子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如父母所期待地那般打开自己的话匣子。而且接连被问这类封闭型问题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被动,进而失去交流的兴趣,正如上述事例中的孩子都很快就选择结束了聊天。而如果采用开放型问题,在结构和内容上都灵活、宽松,就可以为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留有更充分的空间,如当你问“今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你们做了什么运动呀?”“今天在幼儿园画画时,你是怎么画的呢?”孩子就可以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在幼儿园里运动和画画时的情形并进行具体的描述,就可以让孩子的回答变得生动和丰满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问题如“为什么……”虽然会被视为开放型问题,但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判断是否会限制孩子的思路,如有些问题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原因或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当孩子被询问为什么时会因为问题的导向性而努力找出一两个原因来回答。如某一次乐乐被问:“为什么画了一个这样的太阳?”她说:“因为就是这样画的。”乐乐会画一个像花一样的太阳可能是在尝试了很多画法之后渐渐形成的,背后是一个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这种情况下问为什么就会限制孩子的思路,孩子可能就会给出一个根本无法反映真实情况的答案。


采用清晰型问题以避免孩子迷惑


清晰型问题是指那些结构简单、意义单一、容易被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与清晰型问题相对的是含混型问题,即结构复杂、有多重意义或不容易被孩子理解的问题。清晰的问题因为简单明了而可以获得孩子的清晰回答,而含混的问题因为意义不清晰或无法被孩子理解,可能无法获得孩子的回应或者得到同样含混的回答。如“今天你和你们班的哪个小朋友一起玩了呀?”是一个清晰型问题;而在上述事例中“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感觉怎么样?”就有多重意义,即包含一层以上的意思:感觉是身体上的感觉还是心理上的感觉呢?是情绪上的感觉还是认知上的感觉呢?孩子当然不会这样去分类,但孩子可能会感到不知从何答起,或许会只抓住其中一部分进行回答或者干脆放弃回应。

在上述事例中,明明没有回答“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感觉怎么样?”这一问题,不仅仅因为这一问题有多重意义而使其不清晰,而且因为这一问题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却让孩子费解,这是孩子还无法很好理解的表达。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程度和谈话习惯的提问方式、问题内容和语言表达等,如更为清晰的询问可能是“感觉冷了吗?”“感觉开心吗?”等等。

避免因自己的评价倾向而阻断沟通

在提问中包含明显评价倾向是指在谈话中对对方进行价值上的判断,隐含有“好”与“不好”的意思,评价倾向可能比较明显,也可能比较隐晦,但因为对所谈内容有价值判断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评价倾向反映的是父母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评判标准,不一定反映孩子的真实具体情况,而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被品头论足,孩子会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而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

在上述事例中,明宇妈妈的前后两个问题“玩得很开心,是吗?”“所以就忘了看时间对吗?”会让明宇觉得妈妈是在质问自己,隐含着自己的行为“不好”的评价,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而选择关上了和父母沟通的门。如果明宇妈妈换一种方式,不带个人倾向和价值判断地去询问,能让明宇感受到妈妈愿意与其共情,很有可能就会愿意向妈妈描述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并说明回家晚的原因,由此展开良好的沟通。

综合来看,在亲子沟通中的提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需要父母们基于理解而灵活地运用。父母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地进行反省,如此才能有意识地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进而不断提升亲子沟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美)达娜·萨斯金德等著, 任忆译.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3.(美) 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著; 安燕玲译.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作者:Smiles

编辑:亲子沟通中的提问艺术

图片来源:拍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