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哲学沙龙丨从《动物四篇》到《物种起源》(一)—— 由进化观念的演变管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作者:黑鱼与橘猫 哲学 发布时间:2021-11-12
编者按:按照经典说法,达尔文学说用自然取代了神。因此,自诞生之日起,达尔文的进化论就同主流的基督教传统和《圣经》权威水火不容。直至今日,这一争议依然没有止息。关于进化论,不仅在科学界内部莫衷一是,甚至还曾在欧美的公立学校中掀起了“究竟应该让生物演化论还是上帝创世说进课堂”的争论。有鉴于此,达尔文及其之前的进化思想究竟是如何出现、演变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早先哲学家的思想又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哲学与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互动关系?围绕上述问题,作者双管齐下:在逻辑学层面上,首先概述了生物分类的思想,然后探讨了各类生物的起源疑难,最后阐析了地球和各种生物进化的原因、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层面上,作者依循“古希腊—中世纪—19世纪下半叶”这一历史演化线索来对生物进化问题展开历时性的辨析。

我们通常将达尔文的生物起源学说称为“进化论”,其实不然。“进化”这个概念并不是由达尔文首先提出的,即便是完整而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也早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6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至于进化观念,则可追溯至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19世纪下半叶,直至《物种起源》发表之时,进化观念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之中更呈现出一幅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的美妙画卷。

一、生物应该如何分类?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派就将关于生物分类的“二分法”流传下来。比如,他们把动物分成有脚动物和无脚动物,飞行动物和步行动物,野生动物和驯化动物,水居动物和陆栖动物,软体动物和介壳动物,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诸如此类。根据正反、有无、黑白这样的对称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是柏拉图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特征。不过,这种分类方式经常会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曾以蚂蚁为例提出质疑: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蚂蚁有翅膀,有些蚂蚁没有翅膀,如果把有翅膀的蚂蚁列为飞行动物,把没有翅膀的蚂蚁列为步行动物,这显然非常荒谬。

为了克服朴素“二分法”的缺陷,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四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设想。他的生物分类学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之上。首先,他根据生物是否属于动物,将生命世界分成两大领域,一个属于动物界,另一个则属于非动物界。然后,同柏拉图相左,亚里士多德不是从动物的局部构造,而是从动物的整体构造来给它们分类。他的分类方法具有群分性质,而不是简单的“二分”模式。群分方法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了一个自然等级序列。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坚持四因说,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根据这四种要素,他进一步提出了“干湿冷热”四性质说。热高于冷,有血动物又是热和湿的动物,因此,有血动物居于无血动物之上。围绕这个总体判断,较热较湿的动物都遵照这种规律排列,于是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自然等级。接着,他把所有动物都依据其相关而从属的形式划定为一个大类,并由此决定动物的纲和门。在这个大类之下,再依照动物结构形式之从属关系的密切程度,而让它们“归宗”,这就是科和目。最后,根据动物的普遍禀赋决定它的类属,与此同时,抓住其“个别特性”,将其归于类属之下的某一个种。总体而言,在生物分类中,对进化论产生直接影响的,莫过于将生物所具有的个体特性之种同集体特性之属区别开来,比如鸡与禽类。在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哲学中,种属划分建基于宏观状态上的观察。它通过对生物个体的结构、食性、行为和生育方式的相关性考察来确立。

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思想的“萌发”时期,在一部分哲学家对宇宙自然的观察和追问中,已经孕育了一种朦胧的进化观念。

二、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吗?

生物分类的思想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邻近特性。这个邻近性是间断的,而不是连续的,因此,要把邻近的生物特性构造成亲缘关系,从而让间断的物种集合变成连续而统一的物种序列,这就需要有同祖观念的支撑。

几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有关于世界、人类和生物起源的诸种解释。传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任何生命物体及其为适应环境而产生出来的器官,如翼、腮、手、花等等,都是伟大而全能的创造者上帝之杰作。与此相照,古希腊哲学家则通过对生命物体的自然观察,试图摆脱神秘主义的束缚,而对生命诞生和人类起源等问题作出理性的回答,即通常所说的“从米索斯(Mythos)到逻各斯(Logos)”。他们不畏权威,大胆猜测。比如,阿那克西曼德就曾提出,现在的动物不仅是从其他动物转化而来的,而且,每一种动物都有可能转变成其他形态的动物。这可能是最早、最朴素的“同祖”观念。

到了公元四世纪,希腊教父哲学兴起。通过生物之多样性考察,像圣·奥古斯丁那样的哲学家提出了“上帝并没有创造全部生命物体”这个观点。他坚持认为,当今世界的某些植物或者动物,并不是上帝亲自创造的。上帝创造出来的生物实际上非常有限,有些生物在上帝创造的生物基础上得以缓慢地发展起来。不过,教父哲学仅限于对信仰本身寻求理解,并不打算致力于生物学原理方面的探讨。有鉴于此,关于挪亚方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1】如何演变出当今多样化的生命个体,他们并没有能力给出科学的说明,但是,他们看上去也并不排斥“同祖论”。

进入中世纪以后,生物学家中断了关于有机生命如何繁衍与演化的自然过程研究,尽管如此,仍有哲学家偶尔会谈及生命的起源问题。比如,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相信,生命物是从非生命物中发展起来的,所谓“腐肉生蛆”、“腐草成萤”,就是这种从非生命物到生命物的确凿证据。按照现在流行的生物学知识,这种说法显然荒谬。然而,作为13世纪的宗教哲学领袖,托马斯·阿奎那能够将无生命物体与有生命物体之间建立起演化的联系,这已经实属难得。

总而言之,毫无疑问,这些早期的同祖观念和演化观念,为后人确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料和丰厚的精神遗产。

三、地球是如何演化的?

不管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分类学思想,还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的“同祖观念”,在研究方式上仍然属于传统哲学“假说-猜想”模式,而在历史上首次采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对地球和生命世界的物种特点展开研究的,则是法国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布丰。布丰的地球自然史研究首次改写了地球年龄只有6000年甚至4004年的旧有纪录,据他推算,地球至少应该有17万年的历史。

通过对古老的侵蚀山脉的科学观测,布丰得以估算出地球年龄。他认为,在17万年的地质年代,地质的演变经历了如下七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地球和行星的形成。按照布丰的解释,地球与行星是彗星撞击太阳后,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第二个时期,大山脉的产生;第三个时期,水淹没大地;第四个时期,水退落,火山开始活动;第五个时期,大象和其他热带动物在北方栖息;第六个时期,各大洲彼此分开。布丰那时已经注意到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动植物区系相同;第七个时期,人类出现。

布丰所勾勒的地球史图景乃是一幅地球自身的演化史图景。这幅图景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发现,例如,早在17世纪以前,有些古生物学家就已经发现了,岩石中含有化石状态的海相有机体。这些科学发现为进化思想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基础。在研究地球和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布丰借鉴并采用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成果和方法,这一点尤为可贵,甚至可被视为进化观念演变史的一次“范式革命”。

(未完待续)

注释
【1】按照《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原罪,制造了大洪水,淹没了全世界,只有装在挪亚方舟中的生物得以幸存。但是,《圣经》里并没有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生物是否就是诺亚方舟中幸免于难的生物。因此,有些基督教徒和《圣经》研究者认为,当今存在的生物是在挪亚方舟中幸存下来的自然生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Xp_XCfBt5DVG_Dxdm5j7g

作者:黑鱼与橘猫

编辑:贾韬、早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