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带孩子参加一个农场的亲子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手工、摘菜、捉昆虫等。在活动过程中,我观察到很多家庭都有一个相似的模式——妈妈们在孩子旁边亲历亲为或者热切地看着孩子做手工,而爸爸在一边刷手机或者百无聊赖地等待妈妈安排任务:“你去弄点水,快点,拿水壶过来,哎呀,就知道玩手机,你看看你弄成什么样了,就会添乱,能不能利索点……”于是出现了上面一幕,妈妈们为了孩子忙得热火朝天,爸爸们则似乎置身事外。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丧偶式育儿”、“爸爸缺位”,妈妈们常常抱怨:爸爸不给力,不靠谱,是猪队友,做家务、带娃什么都搞不定,甚至还有揶揄爸爸带娃的段子——“妈妈带娃是温情片,爸爸带娃是动作片、惊悚片、甚至灾难片”。
可是,爸爸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英国哲学家与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爸爸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爸爸”这一角色能够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力量感,对子女性格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爸爸角色能够平衡妈妈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因此,需要让爸爸更多、更好地参与到与妈妈的合作养娃中。
调查表明,大多数爸爸自身并不缺乏参与育儿的意识和意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爸爸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爸爸参与教养的程度也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那为什么爸爸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在承担教养任务的数量上还是在照顾孩子的时间上都依然低于妈妈呢?难道爸爸真的是缺乏教养天性和教养能力吗?诚然,由于生理差异,男女在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能力上确实是有差异。但妈妈们也是经过不断尝试和练习才熟能生巧,成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的;同样,爸爸也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训练而提高教养能力,成为带娃的最佳合伙人。
如何让爸爸成为带娃的最佳合伙人?影响爸爸参与教养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母亲守门员效应”。
“母亲守门”由Deluccie(1995)最早提出,他将在家庭中对父亲教养参与产生影响的母亲比喻为球场上的守门员。像守门员在球场上拼命守住球门阻止进球一样,母亲在家庭中对父亲的教养参与也会起到阻碍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此概念得到扩展,“母亲守门”定义的实质是母亲实际的鼓励或拒绝爸爸参与到教养孩子的活动中去的行为,既有可能是开门行为也有可能是关门行为。开门行为即鼓励与促进爸爸参与亲子互动,包括提供给爸爸积极反馈、与爸爸积极互动、表现出对爸爸的尊重等各种积极的行为。比如,有的妈妈在爸爸没有控制住情绪而训斥了孩子之后,能够及时化解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氛,及时安抚孩子和爸爸,并且适时鼓励爸爸。“母亲守门”对爸爸参与教养所起到的正性促进作用即“开门效应”,会促进爸爸更多、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养。而关门行为,即贬损或控制爸爸参与亲子互动,包括对爸爸的态度和行为评头论足、直接批评以及干扰父子互动等显性行为,也包括向其他人抱怨爸爸的教养行为、重新做爸爸已完成的家庭任务等隐性行为。比如,爸爸给孩子洗澡,妈妈在一旁指挥:水太凉了,头发没洗干净,把泡沫弄到孩子眼睛里了,甚至“怒其不争”,“无语”到直接再给孩子重新洗一遍。“母亲守门”对爸爸参与教养所起到的负性阻碍作用即“关门效应”,导致爸爸跟孩子的接触越来越少。
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已经让很多男性对于育儿问题有畏难情绪;再加上学习做爸妈本来需要不断的练习,而很多爸爸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笨手笨脚的样子时会被妻子嫌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不断地遭到打击和挫败,很多爸爸越来越插不上手,也逐渐由被动弃权变为主动弃权。说到这里,很多妈妈都觉得很无辜、很委屈:“我们当然希望爸爸能够成为养娃上的好帮手,如果爸爸给力,谁会自讨苦吃?”虽然大多数妈妈们不会有意识地排斥爸爸,但很多时候妈妈们确实会在无意中对爸爸参与教养“关门”。
研究表明,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妈妈们能够逐渐认识到爸爸参与协同教养的重要性,能够承认爸爸在育儿中的价值,具有积极支持爸爸参与孩子教养的意识和意愿;但很多妈妈对于爸爸参与教养的评价更偏向于消极,仍然会在无意中表现和流露出对爸爸参与育儿的限制性行为和态度,从而导致爸爸们对于育儿望而却步甚至逃避退缩。因此,在今后的家庭教养中,妈妈们要注重训练和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注意自己无意识的关门行为和关门态度带来的消极的关门效应。首先,妈妈们不妨多一点耐心,让爸爸逐渐掌握带娃的本领。同时,妈妈们要适当“放权”,相信爸爸,以“协助者”的身份协助爸爸参与到教养活动中来而不是将爸爸排斥在外,通过指导、建议、解释等鼓励和支持爸爸参与教养,给予正向反馈,尽量减少对爸爸的随意批评和指责。当爸爸们经常能获得来自妈妈们的鼓励和支持时,他们的教养效能感就会增强,会越来越愿意参与到教养中来,也会越来越胜任教养任务。
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爸爸妈妈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形成家庭教养合力,让1+1发挥大于2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uhlman, D. J. 5 & Pasley, K. (2013). Rethinking maternal gatekeep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3), 176-193.
2、Puhlman, D. J., & Pasley, K. (2017). The maternal gatekeeping scale: Constructing a measure. Family Relations, 66(5), 824–838.
3、Fagan, J., & Cherson, M. (2017). Maternal gatekeeping: The associations among facilitation, encouragement and low incomefathers’ engagement with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8(5), 633–653.
4、邹盛奇,伍新春,刘畅. (2016). 母亲守门员效应——概念结构, 理论解释与研究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41-49.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VY2uO3OsGhRdC3tpSGy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