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在游戏中建构社会生活及其意义

作者:Smiles 亲子教养 发布时间:2021-07-07
两岁多的乐乐正在进行体检,其中一项是心脏听诊,医生刚拿起听诊器准备靠近她,乐乐就哇哇大哭起来。尽管医生和爸爸、妈妈不断说明听诊一点儿都不疼,妈妈甚至搬出绘本故事里的相关情节,但都不奏效。因为乐乐的抗拒,这项检查无法顺利完成。

数月之后,又遇到例行的体检,医生同样要进行心脏听诊,这一次乐乐没有哭闹,还饶有兴致地看着医生如何使用听诊器,在愉快的观摩中完成了检查。

乐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原来,乐乐的家里添置了一个小医生工具箱,乐乐自己也变成了一名小医生,她经常会拿着玩具听诊器给爸爸、妈妈检查身体,当然也会给小兔子、小熊猫等玩偶看病。乐乐现在不仅对听诊器很熟悉,还对耳镜、体温计、绑带等都有了了解,真地可以将每一次看医生都当成学习的好机会呢……

相信父母们对于乐乐所玩的游戏并不陌生,你的孩子可能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乐此不疲地为你测体温、听心音,或者为小宝宝喂饭、穿衣、哄睡,等等。你可能觉得这些游戏并不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但孩子们沉迷其中,有时甚至令你烦恼:这些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呢?事实上,这些游戏对孩子有着如此强烈的吸引力,确实是因为它们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孩子们正是从这些游戏出发来建构社会生活及其意义,而并不是在无谓地消磨时间。

“只是一些简单甚至粗陋的想象,谈何建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可能是一些成人首先会提出的质疑,他们会强调说社会生活是严肃的现实,而儿童的游戏是由愿望和满足愿望的逻辑主导的,大多属于虚幻的想象。这是一个可以推动我们去思考游戏的具体过程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来探讨:游戏中的想象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游戏中,当孩子化身成为一名医生、一位妈妈等时,他们开始以医生、妈妈的身份要求自己,他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而这些想象的情境其实在暗示着现实的规则。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在其《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指出“任何形式的游戏的想象情境已经包含了行为规则”[1],当孩子将自己想象成医生,将家人或自己的玩偶想象成病人时,孩子因此而遵循医生行为的规则;而当孩子将自己想象成妈妈,将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小玩偶想象成宝宝时,孩子因此而遵循妈妈行为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比如象棋等规则游戏所包含的那些规则,而是从想象情境中衍生的,孩子正是在游戏中聚焦于情境所包含的规则并学习和把握这些规则。只要在游戏中有想象情境,就有规则,行动的众多可能性就被排除了。孩子对待游戏其实是非常认真的,就像面对真实的情境那样认真地遵循其中的规则,这种对规则的服从甚至是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但在游戏中却成为可能。例如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在吃饭时跑来跑去的孩子,在玩吃饭游戏时却会非常认真地遵循餐桌礼仪。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这些游戏中其实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孩子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游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孩子又需要向规则屈服,放弃自己的冲动行为,因为服从规则和放弃冲动行为构成了游戏中获得快乐的途径。在游戏中,孩子要面对游戏规则和想做的事之间的冲突,要抵制自己的即时冲动,出现了很强的自我控制。《意志力》一书提到了一些这方面的具体事例,有一些非常成功的自制力培养项目借鉴了维果茨基及其追随者的经典实验,用游戏来提高孩子在某些任务上的技能,在实验中发现:孩子本来立正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如果让他们假装是正在站岗的警卫就会坚持更长时间;孩子本来无法记住很多单词,但是如果假装要去商店因此必须记住购物清单,那么他们就更容易记住一串单词。【2】

孩子们为什么愿意在游戏中控制自己去遵循规则而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放飞自我呢?那是因为这样的规则是内在规则,是自我选择和自我约束的规则,而不是某种外在的要求。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学会“将自己的欲望和虚拟的‘我’联系起来,将他在游戏中的角色与游戏规则联系起来”【3】,担任游戏中的角色使孩子用一种非自我的视角去积极思考其行为、决定和选择,且以更为聚焦的注意力去体会这样的过程。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了其日常表现,正如维果茨基所言:“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过家家、扮医生等看上去是特别简单的游戏,但要求孩子们留在角色里、遵守游戏规则,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并在学习遵循这些规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换句话说,孩子在游戏中的想象并不是和现实生活无关的主观虚构,而是对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反映,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这个世界的种种活动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同时也在其中发展自己。

需要我们提醒自己的是,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和学习周围环境中的社会生活过程和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环境不好呢?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游戏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也会更加明白这一问题的重要并进行积极的应对。

请关注作者后续相关文章的讨论......

注释:
【1】(苏)列夫·维果茨基著;(美)迈克尔·科尔等编;麻彦坤译. 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第118页。
【2】(美)罗伊·鲍迈斯特,(美)约翰·蒂尔尼著; 丁丹译. 意志力[M]. 中信出版社,2017. 第252页.

【3】 (苏)列夫·维果茨基著;(美)迈克尔·科尔等编;麻彦坤译. 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第125页.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mvWXfTgSnSlgU4JIweYfQ

作者:Smiles

编辑:Savannah、早早

图片来源: 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