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近几天热议爱因斯坦与各类非科学的业余(大体来说是哲学的、政治的或非专业的)中国解读者的关系,资料中传播甚多的是社科院雷颐教授一篇题为《当相对论遭遇中国政治》的短文
【1】。这篇短文其实是个豆腐块书评,篇幅不足以呈现充分的史实信息,书评作者对原书资料和叙事的摘编、裁剪和重述甚至有不少简化失真。占领智识高地嘲弄非专业选手自然容易,但在有门槛的讨论中始终保持专业性却很难。
书评不足为据,原著却值得细读:首先,作者胡大年从硕士(1987-1989)起接受的即是科学史研究的科班训练,就读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他的导师许良英先生(1920-2013)自身即处在1960-70年代相对论批判和《爱因斯坦文集》出版的漩涡中,而且自1940-50年代即“亲眼目睹了”苏联的爱因斯坦批判如何传入中国并对其后物理学和物理学家的命运产生影响(p.167)。这直接部分地化解了对史料可靠性及充分性的疑问。
其次,此书是作者的第一部专著,基于他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改写,200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且2006年的中文版并不是简单的中译本,作者在译稿基础上做了充分事实核查和大量资料增补,此外还附上了翔实的参考文献和重要的一手资料。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出自不断打磨个人作品的史学学者之手的专业学术著作【2】,阅读和使用时应与世纪之交流行的那种知识分子史风格保持距离。
正如英文版副标题所示,全书聚焦于中国接纳爱因斯坦、接纳相对论的历史,以1917年9月留日学生许崇清发文反驳蔡元培一个演讲观点时初次提及相对论和同年11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李芳柏发表国内第一场狭义相对论主题演讲为起点,以1979年2月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召开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会并为之“公开平反”为讫点。
全书兼顾了学术与政治,事实上爱因斯坦本人就兼具“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国际公正意识”(p.162)。前三章侧重于物理学和相对论在中国获得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尤为有趣且为作者强调的是,恰因中国在历史上和传统上“缺乏经典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才反而促使“中国知识界在1920和1930年代迅速而无异议地接纳了相对论”。
后两章侧重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爱因斯坦中国形象,其中第四章的标题明线虽为“从杰出的物理学家到‘渺小’的哲学家”,但实则也埋藏了一条从“杰出的人道主义者”(pp.153-154)、到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兼以抗议国民党政府“政治迫害”的声援者(pp.165-166)、到“世界最有名的进步物理学家”(p.168)、而终到“不能提高到阶级斗争的立场来看反对战争的问题”(p.171)以及“为美帝国主义服务”(p.177)的“蒙污”(stained)形象。
所有对此书萌生兴趣的读者都难免从第五章读起。但正因如此,就更要注意从该章密集的事实信息中捕捉到1960-70年代爱因斯坦批判运动中严肃的中国科学家们的抗争和回应,捕捉到林彪事件后基础科学的新生机,捕捉到行文中只提到事迹但不能提及名字的某位科学家在我国理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真实贡献,等等。版面所限,仅摘录一例:
认真翻读此书之前,我曾笼统以为那段“批判相对论运动”的历史和当下的某些思潮一道扩充了反思科学阶级性的案例,可以使我们不必但凡举例就随手拿出米丘林学派、李森科主义和“苏维埃遗传学”。不过恰好,本书也提及了“李森科事件”,提醒我们注意到的却是苏共二十大后李森科失势及其对我国科学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影响(pp.172-173)。
注释
【1】此文原刊于2008年12月《经济观察报》第399期,电子文本见http://www.eeo.com.cn/2008/1220/124341.shtml;与之同版刊出的还有方舟子的一篇《孟德尔:被忽略的天才》,该期文章目录见http://app.eeo.com.cn/app=epaper&controller=text&action=eeolist&cid=261&qid=399&page=4
【2】作者2010年7月曾回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做了一场相关报告,从该所网页的新闻报道看,作者仍未停止相关资料的收集:http://www.ihns.ac.cn/xwzx/xshd/201007/t20100729_2915095.html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VcZBdlU4u-qiBmaoauY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