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亲子教育丨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或电子产品?

作者:史咏钢 亲子教养 发布时间:2021-06-25
一位家长的来信:
有时候回家比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就把手机或者ipad给孩子看视频或者玩电子游戏,孩子还能安静一会儿,但是又担心孩子会沉迷其中伤害健康,那么,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呢?

史老师的回答: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随处可见,作为在数字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一代,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不可能也不太现实。

2016年美国儿科学会修改了对儿童“荧屏时间(看手机、电脑和电视等各种电子屏幕的时间)”的指导意见,他们把“荧屏时间”改得更为宽松,把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最小年龄从两岁放宽到了一岁半。

那么,意思是孩子到了一岁半就可以使用电子产品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儿科学会给0—5岁孩子家长的建议【1】

//在孩子18个月以前,除了视频聊天,不要让他们使用电子媒体;
//对18——24个月的孩子来说,请选择一些高质量的节目,并和孩子一起使用。不要让他独自使用电子媒体;
//别担心早早地让孩子使用电子科技产品。那些产品的设计是直觉向的,即使是第一次使用,孩子们也能很快掌握;
//对2——5岁的孩子而言,应该限制他们每天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最好和孩子一起看,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所看到的;
//避免快节奏且充满分散注意力的暴力内容的节目和APP;
// 在孩子使用某个APP前,自己先试试,然后和孩子一起玩。

参考这份建议,家长们大概有一个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上的概念,我们接下来说说为什么要控制时间。

首先,电子产品会伤害孩子的视力。孩子的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放任孩子长时间玩电子设备,会对他们的视力造成伤害。

其次,孩子的大脑是擅长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中学习的,包括学习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意图、怎么样恰当地与人交流而不产生冲突,怎样在冲突中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研究显示,幼儿在看这些电子产品的时候只是被那些彩色的画面吸引住,这时他们的前额叶是静止不动的,说明他们没有思考。而与之相反,当幼儿在路上与人打招呼时他们的前额叶都是有活动的。如果大脑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那么大脑的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2】

如何与人互动,如何社交,如何调节情绪,这些在电子设备中是很难学习到的,因此孩子一定要更多地与真人互动而不是与机器互动。

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陪孩子玩游戏、给他们读故事、带他们去旅行,在这些复杂环境中给孩子更丰富的感官刺激,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那么作为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们推荐的大原则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统筹安排生活。

孩子在小的时候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帮助孩子严格限制时间。按照上文提到的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家长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每天的固定时间可以玩半小时到一小时。一旦制定就要严格遵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也会养成好习惯。

另外,除了时间的限制,空间场景也可以进行限制。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手机仅仅在场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称之为手机在场效应。该效应得到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在认知层面,手机在场使得个体在注意和认知控制相关任务上表现更差;在社会交往层面,手机在场会破坏交流质量和人际关系【3】

因此,在家中设置一定的“无电子设备区”是必要的,比如在孩子的房间里多放些绘本、书,回到房间可以看书或者绘本,玩电子设备要到专门的区域,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养成习惯。

还有,要找到电子设备的替代品。有时候孩子贪恋电子游戏,不是因为电子游戏本身有多好玩,而是因为生活中没有其他更好的刺激。试想,如果生活中有更好玩的事情,就算给孩子玩手机,他大概也不会想沉溺其中。

家长尽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多带孩子去做游戏、爬山、踢球、逛博物馆,带孩子痛快地玩,让快乐充满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们能够享受到跟家长建立联结以及游戏活动本身带给他的满足感时,就不需要到电子设备里面去寻找满足感了。

我们尤其推荐运动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运动可以让人产生多巴胺,是大脑里的“快乐因子”,无论是陪孩子打球、爬山还是到处跑跑,都会让孩子感觉到快乐。同时户外运动让孩子可以接触到大自然,给孩子大脑丰富的刺激,促进他大脑的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总之,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关键还是要跟孩子建立好联结,带着孩子去探索体验这个有趣美好的真实世界,电子产品可以作为锦上添花的工具,合理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注释
【1】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Pediatricians update digitalmnediarecommendationsforkids."ScienceDaily.ScienceDaily,21 October 2016.
【2】黄翠莹.电子产品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利弊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67.

【3】孙猛,张钦 & 刘海兰.(2020).拿得起,放不下:手机在场效应的现象及机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6),1274-1280.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6.040.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oE5WLlzwEP61g0Sqfs9tg

作者:史咏钢

编辑:早早

图片来源:ibaotu.com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