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于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玩具很困惑,市面上的玩具五花八门,教养书中对于玩具的材质、结构等也有不同的看法,而家长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孩子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同时,有的家长焦虑于孩子只喜欢玩一些声光电的玩具,比如植物大战僵尸之类的,每天就是打打杀杀,担心孩子价值观可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会走上“歧途”,但同时又担心孩子如果对于电子游戏以及游戏中的人物完全一无所知,可能会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那么究竟该给年幼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呢?
按照构造的复杂程度和使用功能,玩具可以分为高结构和低结构两种。高结构玩具是指构造复杂、功能相对封闭和单一、可变性小的玩具,如上面提到的植物大战僵尸的造型玩具等。低结构玩具是结构简单、功能相对开放和多元、可变性大的玩具如积木、乐高类玩具。目前教养领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给孩子提供低结构和高开放性的玩具,而不是带有声光电性质的高结构玩具。原因是如积木、乐高等低结构玩具可以无数次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拼接和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是家长用天然材料(如瓶子瓶盖、卫生纸的卷筒、树叶、木块等)给孩子做或者让孩子自己做的玩具,虽然简单,但可以变换无穷的玩法,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甚至可以成为孩子童年记忆的承载物。
上述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家长之前没有意识到为孩子选择玩具是门学问,已经让孩子接触了类似植物大战僵尸这类电子游戏,或者已经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僵尸、奥特曼等类型的玩具,再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或者只给孩子买天然的、简单的玩具,孩子已经不接受了、没有兴趣了,该怎么办?其实,什么样的玩具对孩子的发展更好?这个问题目前的研究并无定论,要看孩子的发展阶段以及孩子所处的环境。而且这个时代的孩子接触电子游戏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很正常,是家长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类似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及其相关的玩具,其实可能是一些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者开发出来的游戏,里面的人物角色很丰富,而且想要把这个游戏玩好是需要很强的资源运筹等各方面的能力的。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挑选玩具时,不必太过焦虑,比起玩具的结构性质以及功能,更重要的是玩具的玩法,以“开放式的玩法”来玩玩具比玩具本身是什么更重要。以乐高玩具为例,如果孩子只是按照说明书来拼装,那这种低结构的玩具也变成了一种高结构、低开放式的玩法。当我们无法回避植物大战僵尸类的玩具时,需要根据孩子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思考如何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游戏及其相关玩具的优势,与孩子一起或者引导孩子拓展这些玩具的功能范围,开发出灵活多变的游戏模式,创造出新的玩法,同时尽量减少玩具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方面,让孩子在玩耍中既能找到乐趣又能获得有益的收获。
▲ Photo by ibaotu.com
2-6岁的孩子处于见习人生阶段,通过体验、见习的方式来学习人生经验,而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课外班里涉及的知识。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
有研究表明,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不只是简单地做一名幕后导演,他们会进入自己创造的想象情境,采纳其他角色的视角,他们会调整自己的情感、行为、言谈举止、语气,使它们更适合正在扮演的角色,也会表达适合于角色的情绪、感觉和需要,能够短暂地与他们创造的角色融为一体。因此,这种角色扮演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需要、愿望 、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好的游戏应当是儿童自愿参与的,并且觉得有趣的,需要儿童充分调动自己的身体、心理、情绪方面的全部能力。而玩具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在于激发、维持并丰富游戏活动,类似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丰富的角色及玩具为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如果孩子对某些游戏中的形象更情有独钟,他们会乐此不疲地去扮演和体验各种角色,并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进行演绎,去体验和感悟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情感,从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视角,这会成为儿童发展心理能力和其他各种社会能力的基础。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儿童在游戏中理解和体验世界,与世界建立广泛意义的联系,将外在的世界与正在成长中的自我有机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儿童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与现实生活类似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同时,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缩影,通过游戏中的体验,儿童会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诸如植物大战僵尸类游戏中,涉及到的角色以及由相关玩具而衍生的道具也丰富多样,儿童利用这些素材发起角色扮演游戏,涉及到游戏的发起、确定主题、涉及场景、确定自己和同伴的角色、为不同角色的情绪和行为制定方案,对游戏的主题、角色或环境进行交流,同时每一位游戏者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游戏内容以配合其他的游戏者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思考和自我调节。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儿童通过扮演可以发展出该角色如何应对新奇或意料之外的事件的策略。
只要父母合理引导,可以帮助和支持儿童发展多种能力,一方面让孩子体会玩游戏与其他生活,如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之间的平衡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类似植物大战僵尸类的游戏属于能够培养儿童资源运筹意识的游戏,其中涉及到非常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游戏中,涉及到如何利用自我及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和力量去运筹和统筹的能力:要想打败僵尸,各种植物的相互辅助、搭配都是需要运筹的。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想各种办法去尝试通高难度的关卡,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
借助孩子对于游戏中角色形象的喜爱,家长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他们学习,如认知各种植物、火、冰等。
▲ Photo by ibaotu.com
还是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游戏中涉及很多种类的植物,很多植物是我们成人都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的,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常常会问家长,这是什么植物、那是什么植物。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研究各种植物,可以通过带孩子去菜市场、农场寻找某种植物,了解这种植物的习性。可以带孩子一起制作以某种植物如马铃薯为主题的饭菜、了解淀粉制作和形成的过程、让孩子了解和体验食物从种植到采摘、运输、售卖、来到餐桌前所经历的流程。这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和体验是多种多样的,让孩子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感恩意识。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体验主题农场,如草莓主题农场,很多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表明,亲近自然是最好的把儿童从电子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最好的方式。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通过以植物大战僵尸等为主题的游戏,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同伴之间的探索性互动,以及孩子自己创作和表演故事情节,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去体验如何认识自己以及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何看到别人的优点、如何与人合作与相处。
有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系列的故事讲到,豌豆射手看到别的植物有它所不具备的各种能力,产生了自卑心理,越来越没底气,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小破兵,后来看到自己也具有别的植物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不忘看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自信的过程。我的孩子总是一遍遍地让我跟他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情节,每次演绎的细节都有所差别,孩子有时也会问我,“豌豆射手为什么会伤心?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小破兵呢?”等一系列的问题,相信由这个故事所触发的孩子的思考,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感受,会助力他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不断与同伴或父母、与情境产生冲突, 通过协商, 逐步解决问题,学会竞争、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获胜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比如,有一段时间,在玩扮演角色的游戏时,孩子每次都只想当植物,不想扮演僵尸,我就与孩子一起订立规则,每个人轮流扮演僵尸和植物,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谁赢了谁当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遵守规则以及如何灵活地处理关系之中的冲突。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发展身体能力。
在儿童阶段,很重要的一项发展任务是发展身体的能力。还是以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为例,有植物和僵尸这些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战争情节作为背景,儿童会更容易与父母或同伴进行互动性较强的打闹游戏。互动性强的体能游戏(比如打闹游戏)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情商更高、更受欢迎、更有同理心、身体更健康,也更快乐。有研究表明,打闹游戏能激活身体和大脑的多个部位,如调控情绪的杏仁核、处理负责运动技巧的小脑,负责认知和决策的前额叶皮质,因此,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会通过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促使孩子形成一些宝贵的品质:合作、责任、正直、诚实、善良等。通过打闹游戏,儿童能够消耗大量的精力从而释放出聚集的紧张感。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灵敏度的同时,打闹游戏还有助于儿童发展一些社会和情绪技能,比如,读懂和发出非言语暗示、调节情绪、社会关系和凝聚力、与同伴建立并保持互动的能力以及在男性群体中获得并保持社会地位等。
通过开放式游戏,帮助孩子体验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很多父母会认为儿童玩类似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每天打打杀杀没有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但是孩子喜爱某个东西或喜欢做某件事,对其充满了热情、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并且在此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愉悦与美好,由此进入沉浸体验,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沉浸体验也被称为“心流体验”,最初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在1975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关于人的最优体验的心理学理论。心流是指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并达到一种极致愉悦的心理状态。当我们进入一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时,创造力和效率非常高,而且事情结束后会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这些感受支撑着人们在探索任务时充满兴趣,精力充沛,不断实现新的目标。
总之,家长要善用游戏,通过游戏与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试着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展现力量、获得自信,同时也更容易与孩子发展出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保罗.哈里斯著,王宇琛 刘晓玲译,想象的世界—理解儿童的想象,深入儿童的内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安东尼·迪本德劳伦斯·科恩著,李岩,伍娜,高晓静,译. 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年版.
3.吴航著.游戏活动与儿童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米哈里·契可森米哈赖著 张定绮译.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cXXRjXvAuTgUQ4XuotC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