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或能力的思维模式,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逐渐成长。在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素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思维模式的理论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其同事一起提出了智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of intelligence)[1],该理论揭示了个体对于智力或能力能否改变的基本看法。通过对儿童在学业领域的自我判断研究,德韦克等人发现儿童对“智力(能力)是否可以发展”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核心信念:智力实体观(the entity theory of intelligence)和智力增长观(the increment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持智力实体观的儿童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他们倾向于追求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对他们而言,失败意味着缺乏能力,因此他们会害怕犯错和批评,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逃避甚至放弃,一旦失败,容易出现无助反应(helpless response),即感到自责和挫败,并且在后续的任务上坚持性降低,表现水平下降。与之相反,持智力增长观(increment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的个体认为智力是不断发展的,他们倾向于追求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把失败当作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不畏惧困难,勇于接受挑战,面对失败,他们会出现掌握取向反应(mastery-oriented response),即保持积极情绪,在后续任务上的坚持性会更高,能够维持甚至提升表现水平。而个体在遭遇挫折或失败之后出现的无助或掌握取向的反应会继续强化他们最初的核心信念,形成循环过程。
▲ Photo by ibaotu.com
在之后的研究中,为了便于理解,德韦克使用了思维模式(mindset)指代智力内隐理论,用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指代智力实体观,用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指代智力增长观[2]。
二、思维模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思维模式的研究起始于教育,也更多的应用于教育。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
从学生角度来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采取更多的自我保护,更容易放弃,他们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认为努力不会有结果。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继续努力,他们会将困难挫折看作自我提升的契机,愿意付出积极的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进而影响学生的表现。过程取向型的表扬或批评(process-oriented praise or criticism)聚焦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使用的策略,能够让学生明白勤奋、毅力和有效地策略是成功的关键,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与之相反,个人取向型的表扬或批评(person-oriented praise or criticism)指向学生的能力或人格特质,容易促使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为“能力或者天赋”,从而导致学生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3]。
由此可见,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逐渐成长,帮助学生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至关重要。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吗?
▲ Photo by ibaotu.com
神经科学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不局限于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期,而是持续终身的,具体来说,脑内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会随着个体经验发生变化,比如,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以及不断尝试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都能促进脑内神经元之间联结的建立与强化,进而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4]。德韦克及其团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让学生通过了解大脑可塑性的相关知识(大脑如同肌肉一样,经过训练能够变得更加“强壮”。)便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成长型的思维特征[5]。
虽然通过简单一次干预可以让学生暂时获得成长型思维的特征,但是要让学生长期保持成长型思维的状态,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反馈方式呈现个人取向型的表现或批评,那么学生很容易再次转为固定型思维。
除了内化学习“智力是可以培养”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观念,教育者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培养成长思维呢?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培养成长型思维过程中的应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的伟大拓荒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先哲。他的一些弟子将他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即《论语》,较为完善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下文将从论语中提炼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以身作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首要条件是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教得好,必须先学得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对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反省自身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先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诲人不倦。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思维,从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促进思维的转变,老师们可以参考德韦克在她的著作《终身成长》里提出的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6],首先接纳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而不是厌恶它,其次仔细观察,明确是什么因素引发了固定型思维,了解它的产生及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它命名,最后每当它出现的时候用成长型思维的新方法跟它对话,带领它发生改变。教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型思维的转变方法,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不断地践行,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对不用的“材”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说:“你可以去做”。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进取,而子路好勇过人,所以要提醒他退让些。”
孔子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是各位老师在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做法。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到底倾向于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要靠教师的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孔子主张“听其言而信其行”( 《论语·公冶长》),又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自身经历、成长环境、家庭情况、适应状况、发展需要等,从而 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是在学习情况方面,要留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并结合其他因素,推断学生的思维模式,必要时可做好记录,形成学生学习情况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成长型思维的方法,及时对某一学生的表现或变化做出针对性反馈,以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成长型思维[7]。
因材施教的背后隐藏的前提是坚信每位学生都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巨大潜力,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和改变,不放弃。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孔子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尤其重要。
当学生面对困难的学习任务无法应对之时,如果学生还没有太多努力就想要放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多试试,如果学生已经付出很多努力还是没有成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需要调整,对于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启发诱导要集中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上,不能过早也不能太晚,要恰到好处地给予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培养成长型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并非只是夸奖学生努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非常努力还是不见效果,教师的反馈就不能停留在只是夸奖努力上,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无效,思考新的策略,逐步找到缩小差距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只有在真正经过思考之后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取得实际的成就之后才能一步步建立成长型思维。
注释
[1] Dweck,C. S.,&Leggett,E. L. 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2):256-273.
[2]Dweck,C. S. 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M]. New York,NY:Random House,2006:6-11.
[3] Mueller,C. M,& Dweck,C. S. Praise for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33-52.
[4]李凌艳 & 耿丽娜.(2018).成长型思维模式干预项目及其对我国自主发展教育落地的启示. 教育科学研究(09),80-85.
[5] Blackwell,L. S.,Trzesniewski,K. H.,& Dweck,C. S. Implicit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07,78(1):246-263.
[6] Carol S. Dweck.终身成长[M].楚祎楠,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7]程安妮.(2020).指向成长型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反馈优化. 文教资料(13),172-174+187.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anQWqI6oIMiExccQJhp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