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围绕着《教养的迷思》书中阐述的观点,为大家介绍了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哈里斯看来,家庭以外的因素,比如同龄人,对儿童的影响要更大。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点在儿童身上也同样有所体现。孩子的成长也同样是他们逐渐融入群体与社会的过程。今天的推书,将为你介绍儿童是如何在群体中成长的。
在传统社会中,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一起长大的。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儿童天天混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可不是和风细雨、温柔耐心的,他们会嘲笑小孩子,甚至拳打脚踢,但这就是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多数裁定原则
多数裁定原则——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哈里斯这本书的主题是讲孩子是如何融入社会的。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关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关系。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定,遵循的是多数裁定原则。
如果你在家里和父母讲的是方言,但到了学校,小朋友们讲的都是普通话,你肯定要讲普通话。相反,如果你在家里讲的是普通话,但是到了学校里,大家讲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学会当地的方言,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
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回忆起自己在孩童时代的痛苦记忆,这些记忆大多发生在你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在学校里有很多禁忌,孩子要学会把握不同的分寸。有些事情是小事,但有些事情是大事。如果你穿错鞋了,可能只会被同学们嘲笑几天。可你如果尿裤子了,就会被大家嘲笑好几个月。
我们还能看到,在童年时候,性别差异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行为规则跟如何对待异性有关。男生有男生的规则,女生有女生的规则,一旦越界,就会受到大家的无情嘲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宁可冒着激怒老师的危险,也不愿加入到异性的群体中。
所以,孩子所在的群体对他们影响很大。比如,孩子对学业的态度会受他所在群体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天资聪颖,而且碰巧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他可能成绩会更加优秀。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会进一步地扩大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比如,他长大之后,会更多地去选择和其他学习成绩好的朋友打交道。在这样的群体里,大家都会更加努力,表现得更好,结果每个孩子就真的变得更聪明。
但是,同样还是这个孩子,如果他一开始掉到了小混混的圈子里头,大家都不爱学习,谁要是成绩好就会受到排挤,那么,这个孩子会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排斥,他的成绩就会更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很可能会更多地去找成绩差的孩子,最后说不定就真的改不过来了。
啄食次序
啄食次序——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
多数裁定原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来哈里斯意识到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一票,在孩子中间往往存在着等级次序,在男孩子中尤其明显。孩子一定会区分出啄食次序。哈里斯讲,这种次序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叫啄食次序呢?因为动物学家最早观察到在一群鸡中间,啄食的先后是有讲究的,社会等级高的鸡有进食优先权,如果一只社会地位低的鸡跑到了前面,别的鸡就会去咬它,提出警告。后来,动物学家发现在大多数群居动物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一样能够看到啄食次序。
你以前会觉得,孩子在学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会更加自信。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或她)一样是处于孩子群体中的底层,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们的性格一样会更孤僻、内向。
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被整个群体排斥。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而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可能会一直被他们通缉,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你也不必过分担心。对孩子来说,被同伴排挤当然是一件不爽的事情,而且会对他们的性格有不利的影响,但福祸相依,有很多孩子正是因为不被同伴接纳,反而更加发奋。
哈里斯就讲过她自己的经历。她小时候是个假小子,特别吵闹、好动,很喜欢交朋友。到了小学四年级,他们家搬到了美国东北部一个城市的郊区。哈里斯的新学校里有一群非常势利眼的小姑娘,她们个个都是淑女范儿,谈的都是发型啊、衣服啊,哈里斯在班上个头最小、年纪最小,还戴眼镜,自然受到班上姑娘们的排挤。她想找人家玩,人家就是不跟她玩,于是,哈里斯从一个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拘谨、害羞的孩子。没有同伴,她变得更爱读书。读着读着,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后来,他们家又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她又转学了,在新学校,她破天荒地变成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哈里斯在书中提到,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不代表着所有的成年人对孩子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一种成年人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那就是老师。
老师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们影响了某一个孩子,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整个孩子群体。通过控制孩子群体,老师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举例而言,书中哈里斯便谈到老师通过组间对照效应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组间对照效应——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融入不同的群体,每一个小的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它的群体。
平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对照效应。当孩子们把自己归为男生或女生,两性之间的差异便开始产生并逐渐变大了。即使最开始没有什么差别,只要社会类别一旦形成,差异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当老师将学生分成阅读能力强和阅读能力一般的两个组时,强的就会变得更强,一般的会变得更差。这就是组间对照效应在起作用。这两个组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态度。
每一个小的学生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他的学生群体,因此,组间的对照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而这种效应还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说,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学习仔”,他就会更多地去跟学习好的孩子交往,他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正面态度。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捣蛋鬼,他就会和捣蛋鬼们混在一起,而且会觉得不学习才酷。
每个学生小群体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捣蛋鬼的自尊心会比学习仔的自尊心少吗?不是的。学习里的差生自己觉得很酷。他们更在意的是在小群体内部的“啄食次序”。
孩子们的这种自我归类是很随意的,如果把孩子从一个群体转入另一个群体,他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很大的改变。而在这点上,有一定介入权力的教师对儿童的影响便可想而知。
父母能够做什么
如此说来,在教养孩子方面,父母似乎是没什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了?显然不是。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在家里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孩子在出门之后更好地应对外面的世界。
如果孩子们热爱体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先在家里练习打篮球、打羽毛球,学得一技之长,到了孩子群里才好镇住小伙伴。同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弹吉他、学习怎么做饭、学习怎么开车,这都会对孩子离开家庭之后自主生活有帮助。
父母可能帮不了孩子太多,但一不注意,就会帮孩子的倒忙。你是不是还能记得上学的时候有的孩子名字很怪,或者很土,老是被别人起外号?那不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麻烦。有的孩子穿的衣服、背的书包、理的发型跟别人不一样,都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这也是父母失察的地方。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就要尽量减少孩子被群体当作负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更合群、看起来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孩子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群体中与别人不一样不是一种美德。
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最好还能找到和他们一样、玩得来的小伙伴们。如果你要想这样做的话,必须要趁早,因为你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缩小。对于小孩子,父母几乎能够控制他们交什么样的朋友。但是,等到他们到了十几岁,进入青春期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控制这些孩子了。
不做焦虑的父母
今天,如何做好的父母、培养好的亲子关系,已经是很多年轻父母的普遍追求,甚至成为了新的焦虑来源。抛开造成焦虑的社会原因先不谈,从我们个体层面出发,如何才能少一点焦虑呢?
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在每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实际上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才会是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是我们的亲人,就像配偶是我们的亲人一样。在处理夫妻关系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了解到,你可以跟配偶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婚姻能够改变你的想法、选择,但是不会改变你的人格。因此,你也不应该奢求去改变配偶的性格。
我们不要期待改变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父母也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不可能赐予孩子在社会上的自尊和地位。你不能指望通过给予孩子柔情蜜语,让他去抵挡外面世界的尖酸刻薄。认为自己是父母心肝小宝贝的学生,不一定在同龄人中有更高水平的自尊心,因为自尊是一个人在群体中地位的因变量。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孩子走他或她自己的路。
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的爱。
如果你此时还是有些焦虑的话,建议你打开《教养的迷思》读一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gsCIDJDMayvqBnNxUaY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