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习惯于用原生家庭来解释儿童乃至成人身上发生的种种变化。但是,父母与家庭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今天的推书,将为你解释,为什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小。
1995年,朱迪斯·哈里斯在在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的开头,她写到: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这是一个挑战,是一记打在传统心理学脸上的耳光。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读者更好奇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没有任何学术单位。这位神秘作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康奈尔大学有一位教授给哈里斯写信,就问她:你是一个学者吗?还是一个临床医生?还是一个有撰写突破性学术论文爱好的失业的炼钢工人?
哈里斯说,如果要让她来选,她觉得自己更像失业的炼钢工人。事实上,哈里斯确实没有工作,她是一位全职母亲。在带孩子之余,她从出版社那里领了个活儿,撰写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为了撰写教科书,她读了很多相关文献,自己也在亲身实践带着孩子。但是哈里斯最终放弃了这份工作,因为她发现自己一直在写的教科书里的许多东西都是错误的,是与现实相违背的,于是,她写了那篇引起轰动的论文。
而我们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教养的迷思》,正是哈里斯对于上述观点的进一步阐述。
为什么说“教养假设”是错的?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家长的教养方式。
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认为的呀:
如果父母充满了爱心,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就会成长为更自信、更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说话,多陪孩子读书,孩子就会变得更聪明,在学校里就会更爱学习;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更严格,孩子就会更少闯祸;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而且,身边的例子也是这样的啊,好的父母带出了好的孩子,糟糕的父母带出了糟糕的孩子,的的确确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是不对的呢?
要明白为什么传统的理解是不对的,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方法论上的逻辑谬误。
家长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案例。A和B之间有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A决定了B。你可能头发越来越少,同时记性越来越差,但你不能说,头发少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事实的真相是,随着年岁增长,你会同时出现头发减少和记忆力减弱的现象。同样,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有优秀的家长,但这不见得是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使然。
如何解释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优秀家长和优秀孩子、糟糕家长和糟糕孩子的组合呢?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就是父母的教养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哈里斯把这一观点称为“教养假设”。
第二种解释,是把这种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可能是孩子影响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孩子很乖巧听话,父母可能就会更有耐心,更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如果孩子很木讷,父母可能会减少和孩子的交流。如果孩子很乖张不听话,可能会把父母惹毛,其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会很凶。
有个笑话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种解释,说有人跟一个老师讲,要对她班上的一个问题儿童好一点,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这个老师说,我完全理解,哪个家庭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破裂的。这个笑话有点刻薄,不过换个角度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第三种解释,是前两种因果关系都不明显,很可能是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遗传基因的作用,或者也可能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假使这一家住在一个人人都很开放、乐观的社区,这样的外部环境也可能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
先天基因VS后天环境
总体而言,影响子女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基因,第二个是后天的环境。回到上述的三个假设,哪一种解释更加恰切?父母对孩子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又有多大呢?
从先天基因看,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的遗传。
有争议的地方在第二点,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那么,哪一种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
按照育儿专家的说法,家庭环境更重要。真的是这样么?为了弄清楚,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些对照研究,来比较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移民家庭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讲的英语是带口音的。但是,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时候就到了美国,却往往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
在这个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么,孩子讲的英语应该更像父母讲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口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结果显示,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显然是更重要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研究例证,就是关于同卵双胞胎(基因一致)的研究。如果说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那么,在控制了基因的影响作用之后,我们应该看到,在同一个屋檐底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的相似之处,会大于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
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是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差别不会有太大变化。换言之,决定他们性格差异的最显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环境。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同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亲生的子女和领养的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长大成人之后,亲生子女和领养子女之间的性格相似度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彻底消失了。
这些都显示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那么家庭之外有什么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呢?
孩子的世界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一些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有比较大的差异?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听话,但到了学校里却是个小霸王,而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拘谨,不跟父母说话,但到了学校里,跟朋友们在一起却有说不完的话。在瑞典,有一项关于孩子挑食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里挑食,要么在学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挑食。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家庭之外的行为会有差异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在一种情境中学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应用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你在中国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国不一定好使。你跟兄弟们在一起时的社交经验,拿来追姑娘不一定好使。同样,孩子们在家里学到的技能,不足以应对在学校里的生存挑战。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恐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差异太大了。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告诉你,到了学校跟小朋友要好好相处、不要吵闹,但你在学校操场里遇到的挑战却是有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你是个笨蛋。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教导是不管用的,你得自己去摸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为什么“教养假设”是错的?因为,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学校里,孩子还必须自己学会另外一套行为模式。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而是非常谨慎的。只有当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进行模仿。
监狱看守和犯人的比喻
哈里斯在书中讲到一个比喻,她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监狱看守。这可能会让有的父母感到不舒服——我怎么会是监狱看守呢?但请不要觉得被冒犯了,你仔细体会,也许会觉得哈里斯讲得有道理。
监狱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监狱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
犯人会想办法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因为监狱看守的权力很大,得罪了监狱看守,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但仅仅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是没有用的,要是你跟他们太亲近,别的犯人反而会歧视和冷落你。
同样,小孩子也会想办法和父母搞好关系,因为父母是有权力的,父母心情好了会给你零花钱,会给你买礼物,生气了可能会揍你,所以当然要巴结一下了。但是,仅仅成为父母的乖宝宝是没有用的,孩子长到一定的年岁,就会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离,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了,而是因为跟父母太黏糊,会遭到别的孩子嘲笑和奚落。
一个新的犯人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犯人呢?
一种比较被动的办法就是犯错误。如果违反了监狱看守制定的规则,看守就会惩罚他们,如果违反了犯人的规则,犯人就会嘲笑、不搭理他们,甚至攻击他们。久而久之,新进来的犯人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另一种更为主动的办法是通过观察。刚进来的犯人会更为谨慎,主动地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且要迅速地辨认出谁是牢房里的老大,什么是犯人之间的禁忌。他们会通过尽快地找到学习的榜样,习得监狱里的生存法则。
同理,怎么跟别的小孩玩耍,成为群体的一员,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当孩子只有一两岁的时候,他们还不太会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他们已经知道模仿对方。一个孩子故意摔跤,另一个孩子就会学他。这会让他们乐不可支。到了两三岁之后,孩子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互相交流,他们开始学会做游戏,也慢慢地学习如何彼此相处。
这个练习的过程,不断形塑着儿童的人格,而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远不及孩子的同龄人。
今天的推书,主要讨论了为什么在《教养的迷思》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小,而同龄人可能才是儿童成长过程当中更重要的人群。
明天我们将继续关于这本书的推送,为你讲述儿童又是如何融入群体与社会,以及父母究竟能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做些什么。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OY7YnLGLCkmVNDN49cU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