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就是金钱”,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从小到大没少听过这些有关珍惜时间的教诲。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效率,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书和文章也因此开始热门起来。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推荐的《时间的悖论》这本书,也以时间为主题;但是它并不将时间作为需要人“管理”的对象,而是提出了一个叫做“时间观”的概念。它认为正是我们对时间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时间观”是什么,它是否能带给我们关于时间与生活的新认识。
这本书的全称,是《时间的悖论:一种关于可以改变你人生的时间的新心理学》(The time paradox: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研究伙伴约翰·博伊德博士。
津巴多教授最负盛名的,是他所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心理学教科书,以及《探索心理学》系列电视节目。因此他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这本《时间的悖论》虽是津巴多学术生涯晚期出版的著作,实际上却凝聚了他与博伊德在时间的课题上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
另外,与通常意义上力求“客观”、“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同,这两位心理学家虽是在研究时间,但也可以说是在研究自己:他们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也融入了书里,因为他们认为,关于时间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只有在生活过程中常常发现并反思时间,并将自己对时间的思考结论继续在生活中实践,才可能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时间如此重要,我们却不大知道应该怎么利用
时间为何如此重要?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因为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而且不可再生。
可是,尽管谁都知道时间的稀缺性,但大部分人还是没有仔细思考过应该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有个家伙希望你能投资他的新公司,你可能会对这笔生意的成本收益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如果你认定这是一桩糟糕的生意,即使对方是你的朋友你也很可能会一口回绝——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打水漂。
可是,如果同样是这个人邀请你一起吃顿饭,你可能就不会认真考虑这顿饭的付出和回报了——哪怕你不是很想赴宴,估计也还是会抽出一两个小时与对方见个面,然后全程为自己花了时间在不想做的事情上暗暗后悔。
同样是支出,为什么我们花钱的方式比花时间的方式更明智?作者提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可能是因为时间无法保存的特殊性——不管我们怎么决定,时间都会自顾自地流逝,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难以计算成本收益。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类本身思考时间的历史实在太短了:长久以来,人类都没什么自主支配时间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让自己生存的事情上;直到最近几百年,我们才开始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休闲时光,可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如何使用时间,于是也就利用得不大明智。
这也是津巴多要研究时间的初心——如何使用时间,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经过长期的研究,他与博伊德得到了两个研究结论,也被其称为两个“时间的悖论”:
第一,你对于时间的态度将对你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你自己却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
第二,对待过去、当下和未来的适中的态度,预示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对待时间的态度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津巴多和博伊德界定了七种时间观——两种关于过去,三种关于现在(其中有一种比较特殊,下文会讲述),两种关于未来。在正式展现时间观的研究成果之前,这本书先为读者提供了津巴多时间观量表以进行自主测试,并强调每个人并非从始至终只由一种时间观主导,只是每个人在不同时间观的得分上有高有低,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时间观也会有所差异。
那么,这些时间观分别都是什么呢?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怎样的时间观组合才能实现作者所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看待过去
过去的事情会对人的生活进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就是通过帮助患者处理过去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来进行治疗。近来非常流行的关于“原生家庭伤害了我”的言论,也是从过去的经历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出发来谈的。
不过,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虽然过去的经历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但这种影响和过去事件的真实性没多大关系,因为人的记忆本身非常不可靠,过去对我们生活行为的影响实际上是我们在记忆中所重构的过去对我们的影响。
有的人常常回想起过去快乐的时光,尽管可能经历过极大的痛苦,但他们对过去经历的理解仍然是积极的,例如作者在书中列举的一位容光焕发的老奶奶伊迪·埃格尔,虽然在16岁时就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但她却认为这段经历给了自己坚强的意志——“我的一切都在于生命与生活”。这就是积极怀旧时间观得分很高的人。这种人往往更健康、更快乐,也更有感恩之心,容易欣赏当下的生活。
也有的人,常常回想起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或者后悔当初不该这么做而应那么做,这就可能是消极怀旧时间观导向的。而与积极怀旧得分高的人相比,消极怀旧的人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都更不如意,例如更焦虑、更冲动,更不快乐、不稳定、不友好,精力更不充沛等等。 显然,要想有更健康的生活,学着做一个积极怀旧的人会很有用,而且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研究已证明,我们可以积极地重构自己对过去的认识。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句人生箴言。不过,在本书作者看来,“活在当下”也是有其利弊的。他们将活在当下的时间观分成了三种: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享乐主义者最大的特点是即时满足、精力充沛,无论是身处何种年纪都玩心很重,不太会控制自己,所以通常他们会有更高的人生风险(生病、意外、成瘾症等等),“活的快,死得早,留下一具英俊的尸体”。但好的一面是,他们确实充满生活的热情,能交到很多朋友,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而且还更可能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
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这种时间观不会考虑未来的后果,这种不考虑后果是因为他们相信“我的生活是由我所不能影响的力量所控制的”。宿命主义的态度对人的健康和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时间观的倾向越强,人就越抑郁,对人生毫无希望,甚至有时表现得极具攻击性。
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时间观:这种时间观非常特殊,也并没有被作者详细地研究和阐述;这种时间观源自佛教和冥想的核心概念——通过全身心地关注当下,人能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所以作者称其为“整体主义的时间观”。书中引用了一段古老的印度谚语来描绘这种时间观:
昨日已成为梦境
明天只是愿景
但过好今天能让每一个昨日都成美梦
让每个明天的愿景都充满希望
从今天看未来
如果说,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是为自己的身体和感官而活,那么关注未来的人则是为他们的愿景而活——它们总是在展望着未来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情景、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成功。
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推迟满足感”,为了更大的收益而延迟满足。未来导向的人通常更健康,因为他们知道为了保持健康应当少吃美味的垃圾食品、按时体检、多运动,也总是把目光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不开心的经历上;未来导向的人也更富有,因为这些人通常接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进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能努力赚钱,也能存更多的钱(相比之下,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就更倾向于随意花钱买开心)。
作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取得飞速发展,与未来导向的时间观占据社会主流有很大关系。而且,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这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更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有更极端的未来导向时间观。
这里我们可以嗅出一丝警示的味道:尽管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收获精彩和成功的人生,但如果一直要求自己推迟满足,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心满意足呢?本书的两位作者津巴多和博伊德在未来导向上的得分都很高(4分和5分),他们认为自己因此受益良多,但现在却在致力于如何增加自己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冲动。
最后还有一种“超越未来的时间观”,它与一个人的宗教信仰、灵性生活以及对于往生世界的信念有关系。作者用这种时间观来解释自杀式恐怖袭击现象的原因,对于那些被选中承担自杀式袭击任务的年轻人来说,自杀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消亡,而是要进入现世以后的未来。而对于这些年轻人的家人而言,这种“超越未来”式的信念,可以把永恒的失去变成暂时的分离。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七种不同的时间观,以及这些时间观形成的原因和其对生活的影响。但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尽可能达到作者所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呢?下一期我们将讲述本书的第二部分,为大家从时间观的视角提供一些可行的行动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