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1902-1987),被大众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身份所熟知。罗杰斯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第55届主席,美国心理治疗家学会主席(1956-1958)。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史上唯一同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两项殊荣的人。
在一系列对心理学家的社会影响力的调查中,罗杰斯都高居榜首。例如,根据吉尔根(Gilgen,1979)的调查,罗杰斯在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四。而根据史密斯(Smith,1982)对800名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的调查,对于“谁是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这一问题,罗杰斯的票数超过了弗洛伊德,位列第一。
能获得如此之多的社会赞誉,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究竟是怎样的人?做了怎样的事?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如何跨越到了教育领域?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验又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根据罗杰斯的多部著作,分上下篇来与读者讨论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思想及其“以人为中心的取向”的心理治疗及教育的实践。
“一只孤独的狼”
在《自传》中,罗杰斯对自己做了如下的描述:
“我是一位心理学家。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当然是一位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作为心理治疗学家,我对人格变化的动力学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科学家,我研究这种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教育家,促进学习的可能性向我提出了挑战;作为朴素的哲学家,我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类价值的哲学与心理学;……我认为我自己……在浩瀚的学术生涯中有点像一只孤独的狼。”(车文博,2003,p.173)
正如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描述,这位心理学大师凭借自己对人之存在与成长的研究热情,跨越多个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同时,罗杰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相信人内在的成长冲动,相信人的自我完善趋势,针对当时的医学与精神病学、教育学等领域忽视人的内在成长性的理论观点及实践发起了诸多挑战。
比较著名的是,罗杰斯反对用还原论来解读人,因为还原论者否定了选择、意愿和目的的中心地位。由此,罗杰斯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曾碰撞出了一系列的精彩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人的行为控制,是主观选择的还是受到环境控制的,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尖锐对立。
与之一脉相承,罗杰斯反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管理者、教师等权威角色对儿童的操控,认为无论是教育还是心理治疗,它们对人的核心态度是一致的——不是操作或重建,而是一种促进,是移除个体成长中的障碍,帮助个体释放生命中原本存在的东西。
充满存在主义关切的人本立场
罗杰斯的人本思想与他个人经历紧密相关,而且,他的人生发展令人惊奇地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春兴主编,车文博所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2003)一书对罗杰斯的经历进行了详细介绍。罗杰斯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大学二年级,罗杰斯从原本报考的农学转读历史,目的是从事基督教的研究和牧师职业。
1922年,罗杰斯当选为美国十所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到中国北京参加世界青年基督教联盟大会,并在北京逗留半年之久。这一经历对罗杰斯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接触到具有不同宗教及不同文化的人民之后,罗杰斯开始对自己家庭所信仰的保守的宗教观点提出质疑。毕业后,罗杰斯进入神学院工作,接触到了临床工作,发现心理咨询更加符合自己的职业志趣,从此步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领域。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作者讨论了存在主义在50年代以后对罗杰斯产生的影响。
其一,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1849)一书中的阐释——生命的目的是“成为一个人真正想成为的自我”——使罗杰斯深感认同,其自我观成为罗杰斯的自我思想和心理治疗思想的基石。
其二,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也为罗杰斯的思想提供了依据。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最为人所知的观点是,治疗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关系。其中,治疗师的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对来谈者的理解等,以及治疗师与来谈者彼此之间的深度沟通、共识等互动非常关键。双方褪去角色扮演,“在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水平上相会” (p170),这种体验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
此外,在70年代初,罗杰斯发现,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与佛教禅宗之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禅把个人的经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避免对人的操纵,允许人成长,这些观点和态度都是罗杰斯所赞赏的。
一以贯之:以人为中心取向的人生哲学
基于上述对人的存在的理解,罗杰斯开创并发展了“以人为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 approach)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而这一取向,已不仅仅限于心理治疗。在罗杰斯的理论发展中,以人为中心已经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社会哲学,教育哲学。此取向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就是现今大众耳熟能详的“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approach),而将此取向应用于教育领域,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1961年,《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1969年,《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1980年,《论人的成长》(“A Way of Being”)
罗杰斯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大量论述自己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之外,在上述三本知名著作中,罗杰斯都设置篇章向读者介绍了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论人的成长》及《自由学习》两本书,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成果。
培养完整的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使用了一半的篇幅深入探讨了教育的过程及其未来,并立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实,推测我们的世界将如何改变,由此而展望教育发展的方向。虽然三十年过去了,但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此书中,罗杰斯直指现实,强烈反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脖子以上的教育”。他生动描绘了从儿童的早年时期就开始使其分裂的教育方式:
“大脑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绪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现。”(p. 199)
罗杰斯用一整章论述了这样的理念:允许一个完整的、具备感受和心智的儿童去学校,是可能的;儿童的学习也会因此得到促进。他指出,完整的人的学习结合了认知与情感-经验。其中,认知成分中,理性以最高速度在工作;而感受成分包含了好奇、兴奋、热情等等情感体验;经验成分则含有谨慎、自我修养、自信、发现时的兴奋等等因素。总之,现实教育中产出的割裂的人的现状是亟待改变的,指向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是最终的理想。
可以看出,在教育实践上,罗杰斯的思想与其积累深厚的心理治疗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也即其一以贯之的“以人为中心的取向”。至于究竟如何让改变发生?罗杰斯提出,个体发生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正是一对一治疗中治疗师面对来访者的态度,而非治疗师所接受过的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及技能,或者对治疗技术的熟悉程度。
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心理治疗满足这些条件时,在来谈者身上产生的自我学习的确能够促进其改变。随着理论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罗杰斯提出假设,同样的态度条件可以促进任何完整的人的学习,它不仅仅适用于心理治疗,同样也适用于教室中。
对于自己的教育思想,罗杰斯不只停留在理论探究层面。在《自由学习》一书中,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在自己指导下,美国现实中的教育变革试行学校的发展情况。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会具体介绍这些变革的实施与成果。
以人为中心:时代的挑战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的建立不仅具有其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更是直面当下的时代挑战。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他分析当时西方的社会文化趋势,引用多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观点,认为美国社会正在接近一段历史时期的终点,后工业时代已经到达了它的极限。
他举例说,威利斯·哈曼(Harman,1977)指出了“我们的文明”(书中指西方文明)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如果我们要生存下去,人类及其动机和价值观就必须改头换面。”(p. 255)
罗杰斯总结,当下,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如日益增加的财富分配不均和数百万人之间的疏离,人们缺少统一的意志和目标等,不是由社会的失败,而恰恰是由其成功造成的。因此,过去和现在的范式并不能通过对旧原则的延伸来应对目前的问题,科学和管理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工业自动化、改进技术、提高人们对跨国公司的盈利动机的信心……正是这些主要的操作原则将西方社会带至目前的困难处境。显而易见,它们无法同时针对社会问题提供解决的处方。
面临这样一个“改头换面”的转折时代,罗杰斯向读者提出了严肃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新的黑暗时代及其动荡 ,还有它严峻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什么样的特征将使时代通往生存而不是毁灭?”(p.256)
他给出了三条由许多“深刻思考”的人达成共识的回答:
第一,内在生命、更高的觉悟、认识到创造好生活的大量资源存在于个体内部,是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所需要的特征。
第二,生存的另一个关键是“参与的冲动”。人们将越来越多地要求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选择中。组织将以各种方式重构,让人的参与性更强,一个组织将倾向于变成“我们的组织”,而不是“他们的组织”,其中做决策的是“我们”。
第三,生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更强大的协作意识,团体意识的发展,为共同的利益一起工作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强大。特别的,在对这一点的论述中,罗杰斯“点名表扬”了中国人民:“通过从出生起普及教育,强调“战胜自己——服务人民”这样的口号,中国在这个方向上创造了奇迹。通过把口号改成“做你自己——建设团体”,也许我们西方文化能够达到一些同样的目标。”(p.257)
在《论人的成长》一书的末尾,罗杰斯坦陈,如何实现上述改变?专家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通过他的教育变革实践成果,罗杰斯展示了行动的两个方向:
1.人们开始向内寻找他们自身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寻找别人告诉他们的有价值的东西。
2.人们开始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形成“团体智慧”,形成一个自我修正的行动过程。当一个团体努力去达成某个选择时,身在其中的人们可以听到与之相抵触的需要和请求。由于决策是团体成员共同做出的,为了使各方需求得到回应,团体的决策机制通过不断的反馈得到完善,在新资料出现时进行修正。在罗杰斯看来,这也许代表了我们所知的最能防止错误的决策模式。
下期文章中,我们会探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取向”的教育实践之路。并介绍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等著作的内容。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
[1]卡尔·罗杰斯著,石孟磊 等译. 论人的成长.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著,王烨晖 译. 自由学习(第三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3]卡尔·罗杰斯著,杨广学 等译.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维基百科,卡尔·罗杰斯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Rogers#References
[5]车文博著,张春兴 主编. 人本主义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VaZsalsPpLeReXyAi3_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