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正面管教》: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丨天行推书

作者:阿征 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7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p.3)虽然不愿承认,太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采用的最习惯的手段便是用责难等方式“让他感到痛苦”,似乎这是看起来最快捷高效的途径。


然而,《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指出:许多父母和老师所信奉的“管教”往往只是等同于“惩罚”。“管教”(discipline)一词源于拉丁文,具有“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之意。个体对真理和原则的追随,其动力一定是由内而来的,采用外在的控制和干预很难达成。

本书作者提出的观点是:父母和老师应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正确理解与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行为,使孩子培养出归属感与价值感。“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p.3)。本期推书将重点关注书中讲述的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一些引导、鼓励孩子的具体方法。

重新解读不良行为

相信每天都有无数父母在为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头痛:可能是孩子对你“莫名其妙”的粗鲁的吼叫、明明答应你要听话后马上又捣乱、故意把房间弄乱等各种状况。面对这些无法掌控的“熊孩子”和本就疲惫不堪的自己,家长们往往很难冷静分析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目的,而这往往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和处理亲子关系的关键。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p.66)。本书作者呈现出孩子因丧失信心而选择的4种错误行为目的与其背后的错误观念,十分值得家长深思。相信任何读者都能从中找到曾经的自己。

 孩子因丧失信心而选择的4种错误行为目的及其背后的错误观念

(p.66)
整体来看,这四种行为都与“归属感”、“价值感”的获得有关:孩子的不当行为或是以获得归属感、价值感为目的,或是在感受到无法获得的痛苦后的安慰补偿、又或是更进一步“放弃获得”的行动。

既然了解到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观念,那么如何来判断孩子令人烦恼的行为究竟代表着哪种类型呢?这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同样一个不良行为,可能隐藏着四种目的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多种。

举例来说,你的孩子在该做作业的时间选择溜出家和小朋友玩耍,这背后可能蕴含着四种不同的目的:(1)希望求得关注——我不写作业父母可能会多看看我,跟我多相处一会儿;(2)希望获得权力——我不会被父母的要求制服;(3)希望报复父母——你们硬要我写作业,忽略我自己的感受,我很难过,我偏不写,让你们也难过;(4)自暴自弃——我无论怎么努力也写不出来。

为清晰判断不良行为背后隐藏了哪种错误目的,作者提供了两条重要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在孩子表现出这四种行为目的时大人的情绪反应:

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时,大人的感受往往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

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时,大人的感受可能是“受到威胁、受到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

当孩子的目的是报复时,大人往往会感受到“受到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或憎恶”。

当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时,大人的感受常常是“无能为力、绝望、无望或无助”。

遗憾的是,许多大人都在产生这些情绪后并非对它们做出清晰、敏锐的觉察,而是迅速产生了对它们的“第二回应”:愤怒和沮丧。在这两种情绪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失去了理智,或是把怒火迁移到孩子身上,对他们做出言语或肉体惩罚,或是怨天怨地,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与孩子。

建议大人们在下次想发脾气以前,暂时停下来,默默地体会自己的情绪,试着慢慢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声。

第二条重要的识别线索是:当你要求孩子停止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孩子所做出的反应。具体区分如下: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这通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报复: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常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报复循环。

自暴自弃:孩子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有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以行动表达出来’(或许会成为经常在班上闹笑话的人)来掩盖他们在学业上的不胜任感。”(p.73)

恰当的引导与鼓励

在孩子种种不当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他若干未被满足的需要。他只是在用错误的途径向你传递:“我是一个孩子,我只是想有所归属”(p.74)。 “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p.75)。如若家长老师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那么问题行为的化解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针对不同错误目的的孩子,作者建议大人们采用不同的策略加以回应:

(1)寻求过度关注


针对这类孩子的目的,最合适的方式是让他们采用“建设性的行为”获得大人的关注,从而获得归属感。例如对于在课堂上喜欢讲话,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收发作业、做课堂管理员等。

作者讲到有个妈妈对自己打电话时总打扰自己的女儿想了这样的办法:在电话响起来后她没有马上接,而是让女儿看着手表并告诉她说“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瞧着它转,等它转上整整三圈的时候,妈妈就打完电话了。”(p.67)于是小女孩一直盯着秒针看,在妈妈打完电话后还提醒妈妈:你还有时间。显然,这位妈妈被打扰的行为被很好地转移了。

其他合理的方法例如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无声的“爱的信号”(当采用某个信号时,代表“我爱你”、“我在关注你”)、与孩子肢体接触(如用力的拥抱、拍拍孩子的肩膀等)、安排特别时光与孩子共处等。

(2)寻求权力


具有这类诉求的孩子由于想显得自己拥有权力(或至少行为不被对方主宰),往往表现出一种“叛逆性”,这很容易引发大人“被激怒”的情绪,进而引起双方在“权力斗争”中纠缠。

此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p.68)。其他合理的方式例如与孩子共同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规则(双方均受到规则管控,而非孩子只听大人管控)、让孩子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等。


(3)报复


孩子的报复行为是他们用来弥补受伤感受的方式。这种行为常常会让大人感到失望甚至是憎恶,这时有效理解并恰当引导格外关键。当面对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时,除了与上一类相似的方式(即大人尽量保持冷静,从可能的冲突中走出来),作者提出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反射式倾听。

它是指:“通过将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来你很伤心。’反射式倾听可以包括启发式提问:‘你能多告诉我一些吗?后来发生了什么?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关键是你要理解孩子的观点,而不是要告诉孩子你的观点”(p.78)。其他方式例如分析孩子受到伤害的原因,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关心、鼓励。

(4)自暴自弃


可以想见,具有此类错误目的的孩子极度缺乏自信心和胜任感,他们其实十分渴望成功的机会和大人真诚的鼓励。因此,对于此类孩子最适合的方式是:帮助他们把复杂问题分解、建立简单的小任务,让孩子逐步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大人们不要吝惜对孩子的夸奖和对他们成就的任何展示机会。对待已经具有一定“自暴自弃”行为的孩子,请务必暂时降低对他们的期待,并在其遇到困难时始终提供帮助和支持。当他们逐渐相信了自己也是可以取得成功并达到你的期待,他们的进步将会是令人吃惊的。
 
在孩子越发不受控的今天,作为父母的你是在苦恼抱怨、大发雷霆,还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他的诉求,倾听他的渴望?每个父母都希望与孩子和谐共处,那么最重要的便是真正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虽会令人不快,但往往传递给我们更多信息。爱他,就请先懂他,这是打开彼此心门的旅程,也是温暖与幸福的体验。

参考书目

[美]简·尼尔森,玉冰译,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JEKNRgEV4prK3MEPmiV4w

作者:阿征

编辑:Savannah、早早

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