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宝宝也是哲学家?丨天行推书

作者:Smiles 教育|亲子教养 发布时间:2019-04-17
上周天小行家庭群从社会热点话题童模妞妞事件一路聊到了孩子如何理解世界的话题~果子分享了女儿一些充满哲思的话令大家惊奇不已。其实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可当我们从曾经的小婴孩成长起来之后,却对人生之初那个小小的人儿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而且,年纪越小的时候似乎越是充满神秘——当一个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婴儿注视着某个方向或转头冲着你笑时,他(她)有没有什么内心活动呢?

刚做妈妈不久的Smiles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决定自个儿先探索一番。她发现已经有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等加入了研究婴幼儿心智发展的行列,小婴儿面对世界的时候,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关心得更多、学习得更多、经历得更多。

本期就由Smiles主笔,为大家推荐《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一书。这本书向大家丰富地展现了关于儿童如何感觉、思考和体验世界的研究和认识,让我们看到人类生命之初所蕴藏的智慧和所承载的意义。

婴儿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婴儿如何认识世界?婴儿是否有共情的能力?研究婴儿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生命早期,而且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回答想象、知觉、真理、爱等基本问题以更好地理解人生。《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中,作者从婴儿研究出发(作者会用“婴儿”一词统称所有3岁以下的孩子,研究重点关注5岁以下的孩子)探讨了关于这些基本哲学命题的新看法,并通过这些哲学命题讨论了关于婴儿的新观点。

作者在引言中指出,人有做出改变的能力是本书所有具体研究和讨论背后的基本观点。作者不仅以此来阐释我们实际经历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生,而且将此能力视为人的神秘特质并由此出发探讨另一种进化心理学——摆脱进化本身的束缚,能够了解周围的环境、想象不同的环境并将设想的环境变为现实,如我们触目可及的日常用品电灯、电脑等都是人类根据设想所创造的。

作者认为,人类漫长的童年对人类做出改变的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人类的想象和学习能力使得人类能够改变环境,但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发展。学习前辈积累的知识、发展奇思妙想的能力在童年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能够生动地体现出想象和学习的运作,因而儿童的游戏作为“看似无用的活动却具有独特的、典型的人性,并且有深刻的价值” 。本文聚焦作者对儿童想象和学习问题的探讨,希望由此为大家揭开书中丰富的儿童内心世界的一角,希望感兴趣的你愿意由此出发从中探寻更多的智慧。

想象为何重要: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

我们完全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吗?不,想想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生活在多重世界中,其中可能的世界有许多种。我们的“梦想”、“计划”、“假想”等,都是想象的产物,这些可能的世界被称为“反事实”。
 
你也许觉得反事实和事实是对立的,终究只有实际发生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正如传统观点将知识和想象、科学和幻想对立并赋予科学知识重要地位一般。但高普尼克在书中指出,正是同一种能力,让儿童可以了解关于世界的知识,同时让儿童能够想象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世界。我们关心可能的世界并不亚于关心真实的世界,那些也许、可能、应该的事情对我们的经验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关于奥运选手的分析可对此进行很好的例证说明:

心理学家选取奥运会颁奖仪式的录像来分析运动员的面部表情时发现,铜牌获得者比银牌获得者更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铜牌获得者面对的反事实是一枚奖牌都得不到,而他避免了这种结果;相比而言,银牌获得者的反事实是获得金牌,而他错过了这种可能。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事情深深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宝宝也是哲学家》,p.6)

知识和想象如何相关:因果关系

我们是如何设想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可能世界的呢?我们如何得知哪些可能能够成为现实呢?高普尼克将人类想象可能世界的能力和人类思考因果关系的能力联系在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因果问题是经典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观念是我们在经验到一件事常常紧随另一件事之后所发展出的人心的一种习惯或信念,但并不能在经验归纳中保证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后世思想家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向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哲学家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指出了因果认识和反事实思考之间的联系。高普尼克以此作为其探讨的基础,指出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如果改变因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由此想象虽不存在但可能的未来,也可以由此展开行动来改变世界。
 
儿童非常善于想象,但他们是否是基于因果理解来进行想象的呢?
 
心理学家曾经认为年幼儿童受到感知觉经验的限制而不能理解因果关系,尤其是隐含的因果关系,如皮亚杰就认为儿童在学龄前处于“前因果”思维阶段。高普尼克指出,皮亚杰询问儿童的大多是他们不熟悉的因果现象,如“晚上天为什么会黑”,孩子们的回答“天黑了我们才能睡觉呀”不符合成人标准,但有其自身的逻辑;当心理学家尝试询问与孩子们熟知的事情有关的问题时,他们能说出很好的因果解释,如“小尼为什么在饿的时候打开冰箱?” “他认为冰箱里有食物。他想要食物,所以打开了冰箱”。高普尼克强调,婴幼儿确实知道世界的因果构造,这是发展心理学近期最重要的新发现之一。
 
心理学家亨利·威尔曼(Henry Wellman)通过搜索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CHILDES)(记录上百名儿童日常对话的数据库)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并会创造出很多因果答案,如“坏老鹰吃肉,因为坏老鹰觉得肉好吃”、“我没有上去,因为我怕她”等,虽然并不总和成人答案一致,但都很好地遵循因果逻辑。亨利·威尔曼在研究中还发现,孩子能够不断用已获得的因果知识来辨别各种可能性,如“你不能跳起来停在空中”、“你不能从桌子中间穿过去”等等。
 
因果认识支持了儿童的想象,儿童在游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时,非常在乎是否遵守正确的因果规则,如“你的枪没有打中我,因为我在盾牌后面呢!”如果任何事情都是可行的,游戏也会变得一团乱,而正是因果知识让想象有了逻辑、让游戏有了展开的基础。通常人们会区别对待知识和想象,但理解世界的因果关系和形成反事实思考密切相关:正是关于事物如何联系的知识,让我们想象改变这些联系和创造新的联系成为可能。
 
儿童在无意识中建构着关于世界的因果关系图,高普尼克将因果图与我们熟悉的地图进行类比来说明其意义:通过地图,我们不必真的走一遍,就可以对比多种路径来考虑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因果关系图,我们不必真的进行尝试,就可以生成新的预测、干预和反事实。每个人所建构的因果图会随着其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反映的世界越来越精确、同时能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并能更有效地行动。
 
孩子发展形成着关于周围世界的因果关系图,也发现自己和别人心理活动的事实,并发展出关于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图,开始理解人的愿望与信念、情感和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心理活动的复杂因果图,能够帮助儿童想象他人或自己的心理、采取行动改变他人或自己的心理。高普尼克由此对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进行了自己的诠释:研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如何实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将这种发展归功于意志力的增长。延迟满足实验中成功的孩子会用手蒙住眼睛、低声哼唱或大声唱歌等;他们认识到如果一直盯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只会让想要的欲望更加难以抗拒,而想想别的东西则会减弱自己当前的欲望。他们通过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实现自我控制,设想自己可以有哪些可能的行为,并进行选择、付诸行动。
 
对儿童来说,想象的世界就像真实的世界一样重要、一样吸引着他们。儿童不必将自己的想象限制于只探究或许有用的可能性,而可以尽情地探索现实世界和各种可能世界,锻炼自己构造因果关系、创造反事实的能力。这种自由探索使得儿童会比成人学到更多。高普尼克认为儿童的想象和游戏因“无用”而更“有用”:“从宏观的进化视角来看,游戏,这种看来无用的行为却可能大有裨益。……只有从更宽泛的进化视角来看,儿童无拘无束又无用的虚构才会是作用最为深远的人类活动之一。”(《宝宝也是哲学家》,pp.47-48)

学习和想象如何可能:逃离“洞穴”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提出的著名意象至今仍发人深省,身处洞穴的囚徒看到的并非真实的世界,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

高普尼克指出,近年来人们在学习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研究进展,并从数学统计、科学实验、社会教育等视角对儿童的学习进行了诠释。

1)儿童通过统计分析学习因果

如前所述,高普尼克指出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建构因果关系图,但这种因果关系图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后世思想家从不同的路径尝试解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引入数学中的概率论来进行研究。高普尼克采用了这种路径,通过引入概率逻辑和贝叶斯方法来探讨人类的因果学习。贝叶斯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将归纳推理和认识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联系在一起,对现代概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且成为21世纪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曾获2011年图灵奖的人工智能专家也是贝叶斯网络发展者Judeal Pearl说“ 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第一批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儿童如何学习的心理学家之一”。高普尼克以许多研究实验为例来向我们说明,儿童能够根据统计即计算不同事件发生的概率得出因果结论。

2)儿童通过主动实验学习因果

除了观察和统计概率,因果关系还可以通过进行主动的科学实验来认识。科学家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有目的地实验干预以探究事情发生的原理,儿童也会通过“实验”来进行学习。很小的婴儿都会热衷于探究自己行动产生的结果,皮亚杰很早就阐述过婴儿实验性的游戏,例如1岁的小婴儿会用积木敲桌子,先重重敲、再轻轻敲,或者先敲一敲、再摇一摇,观察自己的不同行动产生的后果。
 
高普尼克同样通过许多实验来说明儿童可以通过实验性的游戏来解决因果问题(如操作齿轮玩具明白其工作原理),并建议大家自己进行“亲自验证”练习,观察一个1~2岁的孩子自己玩玩具半个小时,数数会发现多少个实验。
 
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高普尼克将其视为解决柏拉图洞穴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当我们积极地对世界进行实验时,我们就是真正地、确实地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互动”(《宝宝也是哲学家》,p.66)。
 
3)儿童向他人学习因果

除了统计分析和主动实验,还有另外一种因果学习的途径,即向他人学习。从他人的行动中学习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根本机制,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能够从先辈们积累的经验中获益。与前两者相比较,从他人的行动中学习比单纯观察有效且不必自己行动而用较少的努力就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经验,就像我们在科学课上看示范实验那样,他人的干预向我们展示因果关系。
 
儿童非常擅长向他人学习,很小的婴儿就会模仿他人的动作。随着不断成长,儿童所能进行的模仿越来越复杂。儿童不仅能模仿他人的动作,而且可以辨识人们的目标、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儿童不仅能从模仿他人成功的过程中学习,也会通过避免他人的失败来进行学习。成人在示范并鼓励儿童模仿时也是在鼓励他们进行因果学习,这种示范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
 
高普尼克在研究中对因果学习这一领域极为关注,她看到“关于人类智力进化的两种主要理论都强调了因果知识。其中一种学派强调理解物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凭借这种理解,我们得以使用复杂的工具;另一种理论则强调理解心理因果关系的能力,凭借这种理解,我们可以维系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并且形成文化”(《宝宝也是哲学家》,p.77)。高普尼克认为人类想象和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改变环境,而认识世界因果结构的能力也许是一种核心要素,表征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因果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想象和创造可能的新世界和新思想,是人类演变的有效动力,人类从生命之初就开始这样的学习和想象了。
 
除了对儿童的学习和想象进行探讨外,高普尼克还对儿童的意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篇幅所限本推文不再一一展开。人生之初所蕴藏的智慧和承载的意义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如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说 “儿童或青少年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喜欢哲学上富有挑战性且较高明的问题和叙述”[2],美国哲学家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同样强调儿童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认为“小孩也能帮助我们大人探究、反思一些有趣而重要的问题”[3]等。高普尼克将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旨在为大家展现儿童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和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提供具体的育儿指南),引导大家更好地欣赏神秘的童年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人、认识自己。希望对探索人生感兴趣的你可以走进高普尼克为我们所呈现的丰富的儿童世界,领略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高普尼克著. 宝宝也是哲学家[M]. 杨彦捷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Richard H. Hersh等著. 道德发展与教学[M]. 单经文等译.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序.

[3]加雷斯·B·马修斯著. 与儿童对话[M]. 陈鸿铭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FUjCMwuP09vFci8kyj6CA

作者:Smiles

编辑:Savannah、早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