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恰是“个人主义”的缺乏导致了公德沦丧 丨天行推书

作者:贾韬 社会 发布时间:2019-09-20


对人性与社会道德状况的探究需要敏锐于、甚至根植于具体且富有时代特征的真实问题处境。现时代的伦理学太过依赖现成文本,政治学更是在概念使用和案例处理两方面表现出双重浮躁,遂皆无法针对人们生活中真正的切肤之痛给出解释和诊断,也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擅长讲个好故事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提供了伦理学和政治学既吁求又缺乏的生活洞见。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论文集又恰是其中的典范。全书的“个体化”叙事包含两个紧密关联的层次:个人的崛起,及整个社会的个体化。

尽管本书各章“实际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但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发生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持续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以致无论是作者在2008年对照回顾(本书“导论”)时,还是读者在新时代重新审视时,皆可轻易体会书中故事与当下生活之间的明显连续性。

全书还涉及有趣的比较视角,前八章故事的“田野”是黑龙江下岬村,最后两章则是北京(第十章细致刻画的是北京麦当劳)。对比之间的主题却高度一致:个人的“崛起”为何既未能通向独立,也未能通向公德,而是完全落入自私自利和逃避责任,又恰好被消费主义浪潮裹挟——消费主义恰恰意味着,通过消费及时满足欲望本身成为一项重要个人权利,而“消费者公民”则无法形成互惠团结的市民社会,经由消费创造出的社会空间却并不具有任何公共意义。

据作者强调,全书各章依次呈现五条“主线”:

改革以来给个体“松绑”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第一章)及其对基层干部权力的影响(第二章);

个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如何改变了家庭结构(第三章)和亲属关系的制度性约束(第四章);

强国家如何发挥在个体发展及社会个体化进程中的管理作用(第五章和第六章);

国家管理下的个体化如何影响了国人对“个性”及“个人主义”的理解(第七章和第八章);


消费主义的全球蔓延如何造成了新的观念形态甚至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政治”(第九章和第十章)。

全书充满有趣的故事(“民族志”细节),推荐者自不必再做差得多的复述。为了增添阅读本书时的连贯感,一是值得预先摘引(剧透)作者在本书中的最终结论,二是值得着重辨析“个人主义”这一核心关键词的跨语境含义:

作为我们反观故事的基本参照,作者全书的最终结论包括:“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过程,其背景特点包括国家的管理、民主文化和福利体制欠发达,以及古典个人主义的发育不充分。” 在如是背景之中,一方面,“中国的个案同时展现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状况”,另一方面,“中国的个体必须在同一时间应对所有这些状况”。

就“个人主义”概念而言,它的原义和中国式解读之间的基本差别有助于解释为何我们在当下生活中常常既缺乏个人尊严,又缺乏群体团结——两种缺乏都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过程中的个人主义缺失的题中之义。

原本,“individualism”包含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和自我负责的承诺这两层要求。机会要求是外向的,责任要求却是内向的。中文日常语言中的“个人主义”和“个性”往往只限于表达并满足自我利益,忽视他人的同等利益甚至要求他人(例如父母)对自我利益的满足提供支持。

于是,真个人主义的缺乏导致了一种伪个人主义。后者剥离了自我决定和独立自主之间的紧密关联。这提示了真个人主义的缺乏导致公德沦丧的两个方面:其一,人们常常很难将他人当作平等者加以对待,从而会忽视他人的同等尊严和同等需求;其二,不能将自己的精神自我改善纳入对个性的追求,从而会忽视个体性和公共性两层次的“灵魂自由”。本书导论中“没有个人主义的个体化”一节以更精彩的方式表明了上述要点。

热衷于对生活中一切内容做出理论化处理的读者也可在本书中获得教益。好的“故事员”在使用理论和概念标签时也是不动声色却切中要害的。能够着墨不多即完成读来心有戚戚的概述,也是理论自信者当有的理论素养。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fXrXasJukwoPUVY9Z9hMA

作者:贾韬

编辑:Savannah、早早

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