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专栏

COLUMN
原创专栏

“水啊!真是好水啊!”(一)丨天行专栏

作者:冀之驴 哲学 发布时间:2020-01-03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私淑诸孔子”,一生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在他与弟子的日常交流中,孔子经常成为讨论的话题。

《孟子·离娄下》有这样一段对话: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水哉,水哉!”朱熹解释为“叹美之辞”。孟子的学生问道:孔子多次称赞水,究竟是在称赞水的什么呢?

孟子比较了两种水,一为“有本者”,一为“无本者”。

“有本者”就是有源之水,如长江黄河。源头的泉水滚滚流出,日夜不停;如果遇到坑洼,则会注满之后才继续前进,最终汇入汪洋大海之中。孟子认为,水的这些特点正象征着孔子所推崇的君子进德修业的精神:君子应该长期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如果遇到任何困难或问题,则应该努力克服和解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放乎四海”,正象征着君子的德业之盛。

“无本者”就是无源之水,如雨雪霜露。盛夏时节,一场阵雨过后,地上的沟沟坎坎很快就被注满;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不了多久就会蒸发殆尽。在孟子看来,雨水之所以如此,乃在于其“无本”。正如有些人并无真实才学,只因机缘巧合而暴得大名,这些名声也正如沟渠之中的雨水,“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简而言之,“有本”与“无本”的区别,其实就是“实”与“虚”的区别。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修身成德,而这需要付出持久不懈的努力。这是一条看似辛苦、但却踏实的人生道路。反过来说,没有长期的扎实积累、仅靠抖机灵似的“顿悟”是虚妄不实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

北宋理学家程颐持身谨严,举动皆依礼而行。有人曾问他:“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他回答道:“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程颐的说法,正代表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面向。


熟悉《论语》的读者,在看到孟子所说的“不舍昼夜”时,自然会联想到孔子论水的经典段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实际上,孟子与弟子的问答,正是以这段话为基础展开的。

今天对这段话的通常理解,是认为孔子临川观水,慨叹岁月之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易老、时不我待之感。按照这种理解,这里的“逝”是流逝、消逝之义。

然而,在《论语》的解释史上,这种理解却是很晚才出现的。在战国至两汉的思想史上,儒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毫无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悲观消极色彩,而是充满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孟子距孔子百有余年,去圣未远;同时,孔子与孟子之间有着明确的传承谱系,孟子之学其来有自。因此,以常理推测,相较于后世学者,孟子对《论语》的解释通常会更加接近孔子本意。

孟子对这段话的理解,如上节所说,乃是孔子对有本之水求实进取精神的赞叹。因此,在孟子这里,“逝”乃是进取之义。

这种理解在两汉儒者那里可以得到进一步验证。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就将上述孔孟两段话联系起来: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

西汉末年大儒扬雄在其仿《论语》而作的《法言》一书中,将“逝”之进取义说得更加清楚:

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

不难看到,在孔子之后的数百年中,对这段话的主流理解都是对进取精神的赞美。

新的诠释向度的发明与展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政治混乱,社会混乱,思想混乱。这种极度的混乱使人们对生命之无常有着极为切近的感受,自然也影响到对《论语》的理解。

东晋孙绰《论语集注》:

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时已晏矣,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

逝,往去之辞也。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

在这些注释中,“逝者如斯”已经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极其相似。孔子之言不再是对进取精神的赞美,而是对岁月流逝的慨叹。孔子说这句话时的状态,不再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是沉郁忧闷、老态毕现,站在奔流不息的江河之上,回想一生,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不同的诠释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今天临川观水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孔子的这句感叹。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脱口而出时,或许可以自问一下——我们究竟是在表达:“进取者当如此!”还是在慨叹:“时间过得真快啊!”


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jVxAdgK75hazxSgsdXb9Q

作者:冀之驴

编辑:Savannah、早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