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微课

LECTURE

第三讲 看见孩子心中的光

第三讲 看见孩子心中的光
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在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对周围的世界不断进行着探索。然而,他成为了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总是做出许多让父母和老师头疼的荒唐行为。老师认为他故意捣乱,经常惩罚他;父母认为他不用心学习,也经常批评他……

许多父母可能都会觉得这样的描述并不陌生,自己可能就会或多或少地因为孩子的某些表现而感到苦恼和不安,如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而绞尽脑汁、精疲力竭。

父母们很希望看到孩子身上的令人惊喜和赞叹的地方,然而现实却是父母们更多地发现自己常常因为孩子的那些令人不解和不悦的行为而烦恼和焦虑,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因此,谈什么“关注孩子令人惊叹的闪光时刻并从中走入小孩子的大世界”,在许多父母那里都好像是听上去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紧急问题的理论——果真如此吗?

当我们被问题所扰的时候,除了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还需要回顾所来径,思考一下我们看见这些问题的方式。你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孩子在你看待他(她)的方式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许多人其实对自己看待孩子的方式并不清楚。然而可能正是那些未经我们反省的看待孩子的方式,在推动着我们看到孩子的各种问题,在阻碍着我们看到孩子的那些令人惊叹的美好。

好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通过知识和能力这一透镜来看孩子:

“这个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
“这个孩子喜欢破坏玩具,不懂得爱惜东西”;
…………

成人经常对孩子进行问题判定,而这些判定往往着眼于孩子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表现。成人对孩子的这些观察本没有问题,但基于这些观察来判定孩子存在问题则可能是错误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像聚光灯那么集中,可能正是孩子那如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注意力的体现;孩子喜欢破坏玩具,可能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体现……这些都是孩子开放地探索周围的丰富世界所需要的,也是孩子的未成熟性所蕴藏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所在。当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孩子时,我们就很有可能看到不同的景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方式可以推动我们更多地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呢?

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更需要被关注的是他们的“心智倾向”(disposition)。什么是心智倾向呢?心智倾向和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许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其中丽莲·凯兹(Lilian Katz)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剖析后,指出心智倾向和知识、能力非常不同,心智倾向可被视为一种心智习惯,是一种在没有外在控制的情况下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 Carr)在以往研究者的基础上,对心智倾向形成了一种更具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理解:心智倾向和知识、能力不同,但不是将知识、能力排除在其之外,而是将知识、能力包容于其中,知识、能力和意向、动机、与他者的互动等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特定行为倾向,共同影响个体的心智习惯[2]。

心智倾向可能是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概念,但习惯是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思考习惯来帮助自己理解心智倾向,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提及习惯,我们会想到某种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东西;与此相同,心智倾向的形成依赖于人们的成长经历。

提及习惯,我们可能也会想到一些机械的、重复的东西;心智倾向与这种习惯不同,心智倾向与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通过“惯习”概念表达的内容更为接近,是已经构成内在的心态结构的生存经验,是构成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具有持久效用的禀性系统。

很多研究者都在积极关注心智倾向的重要性,认为心智倾向是人的一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我们更为关注孩子的心智倾向而不是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表现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寻找孩子有哪些好的发展倾向可以进一步加强”上,而不再仅仅聚焦于“寻找孩子在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孩子的闪光时刻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并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我们会希望增加孩子成长中的闪光时刻的发生频率,以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有助于其发展的心智倾向的形成。

举例来说,当成人不断地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足而批评孩子、惩罚孩子时,当孩子感受到周围的老师、同学甚至家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甚至总以嘲笑、责罚相对时,孩子可能会在煎熬中被摧毁自信,甚至最终走向自我封闭、自我迷失……

而如果我们可以在孩子潜心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了克服困难付出诸多努力等时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孩子会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积累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同,并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积极地面对成长所需要进行的更多的学习。

我们要明白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发展其“我是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内在心态,如此才能让孩子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文章开篇那个令人头疼的小男孩,其实是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当我思考如何才能帮助父母更好地明白看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我们能否走入孩子的世界时,我想到了《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电影以艺术的手法呈现了小男孩的问题——读写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认同问题等等。

一位也曾受到类似困扰的老师发现了小男孩所受的折磨,通过对小男孩进行特别的辅导来帮助小男孩树立信心、体会其所具有的能力,引导小男孩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电影使用艺术的方法来展现生活,可能会有夸张的表达和戏剧化的安排,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明白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我们采用了恰当的方式去看,我们就可以看见孩子心中的光,而不是在问题的泥淖里举步维艰。

电影的名字非常耐人寻味,孩子是会发光的,但我们可能会视而不见,因此我们要学着去看见那些美好的光。

注释
[1]Katz LG. (1993) Dispositions: Defini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early childhood practices. perspectives from ERIC/EECE: A monograph series. Urbana, Illinoi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CCE.
[2]Carr, M., & Lee, W. (2012) Learning stories: Constructing learner identities in early education [M]. Los Angeles: Sage. Carr, M. (2001)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Learning stories. London: Paul Chapman.
<返回
上一讲:第四讲 .看见光,走出黑暗 ——从孩子的积极力量出发,应对问题和挑战 下一讲:第二讲 捕捉孩子成长中的魔法时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

© 2020 天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9052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