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亲子共成长
亲子教育,有着独特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一个或更多新生命进入家庭后,成为父母会使人原有的生活模式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教养子女的过程充满了甜蜜和幸福,也充满了矛盾和挑战。父母是否能够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和引导,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父母是否能够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感受到自我成长而不是自我牺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本能就足够的,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怎样更好地胜任父母的角色、怎样更好地与孩子相伴成长。
亲子教育的过程提供了成人发展和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平台,父母在学习着根据子女的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时,会对自身的需要满足状况有新的体会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父母学习以更好地方式满足自身的人性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父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人性需要时,他们就能够更为有力地发挥自身的力量来引导孩子的成长,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美好。
或许你曾经满怀憧憬地期盼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然而你却在这样的现实中煎熬着:
遇见孩子,遇见更爱发脾气的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爸爸(妈妈)?我能做一个好爸爸(妈妈)吗?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扰,不妨来参加这场父母沙龙。让我们一起进行一场直面内心的探讨,勇敢地去追求因遇见孩子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和许多父母一样,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惑,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
你一心想给孩子最好的,甚至“把爱全给了孩子,把世界也给了孩子”,孩子却好像感受不到你的爱,甚至离你越来越远……
如果你想要拨开迷雾、找到努力的方向,可以来参加天行亲子咨询。
当一切行动的落脚点不再是“问题解决”,而是人、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哪怕问题还在,眼泪也没有因为共情就戛然而止,我们彼此的感受却可以是安全与平和的。
明明从幼儿园回来后,一天没见到明明的妈妈很想了解一下明明这一天的经历,于是以探询的口吻问:“明明,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感觉怎么样?”明明好像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回应。明明又问:“饭都吃完了吗?”“吃完了。”“冷不冷?”“不冷。”“画画了吗?”“画了。”……妈妈还没问几个问题,明明已经跑去玩游戏了。
在孩子开始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成人会发现有的孩子总是喜欢挑战各种规则,例如当大家一起排队时自己跑到外面去、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故事时自己跑来跑去等等。在成人看来,幼儿无法遵守规则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集体的活动,但幼儿对规则的感受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发现自己进入幼儿园就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有时无法理解这些规则,有时虽然理解规则的意义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而想要跑来跑去,等等。如果只有成人视角,可能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幼儿的感受并基于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给予其适宜的引导;如果意识到儿童视角的重要性,就可以采取更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习和遵循必要的规则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曾认识一位就读于某一流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这位姑娘毕业时,面临两个工作offer之间的选择。一个是一家公立医院,位置在市中心,要先做博士后,两年博士后出站后可以留在医院工作,但大概率不是自己喜欢的岗位方向,但是是体制内的编制。另一个是一家私立医院,地点略显偏远,没有编制,但一入职就可从事她喜欢的岗位方向,且上升路径和发展前景看好。这位姑娘说,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她最大的困扰来源于她的奶奶。因为她自小和奶奶一起长大,感情很深,而奶奶对于这两份职业选择,强硬且执着地要求她选择去公立医院,因为有编制。这个困扰伴随着她,持续了好几周。她自己是倾向于选择私立医院的,因为更看重岗位方向与发展前景,但她既无法说服奶奶,也无法说服自己妥协。这位姑娘很苦恼,奶奶抚养她长大,她平日都很听奶奶的话,在这件大事上,她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坚持,让奶奶伤心。
本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项有关如何在学习中更好地让成长型思维发挥作用的研究。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知识,大家可以读一下笔者之前发表在本公号上的文章《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会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持有这种思维的个体会认为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随着孩子的出生,很多父母都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育儿理论和育儿方法,有些父母会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游戏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于是经常有意识提醒自己要陪孩子玩游戏。乐乐妈妈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她将陪孩子玩游戏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认为自己必须经常通过游戏来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促进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学习。她有时还因为自己思路枯竭就到网上寻找游戏方法、购买游戏课程和游戏材料等,甚至害怕自己稍一疏忽就会导致孩子因为缺乏新鲜的刺激而感到无聊或者错过许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乐乐妈妈有时会感到无法放松地享受亲子相伴的时光。例如当她精心准备了游戏材料并给孩子讲解了游戏方法和规则时,孩子却不管不顾地按着自己的想法开始了一个和她的预期完全不同的游戏,她在心里会记得这个游戏本来的目的和设计并会努力唤回孩子的注意力,但在进行这样的努力时她就陷入了和孩子的紧张对抗,也因此而感到苦恼和不安……
最近娱乐界爆出了很多瓜,我们如何回到自身的生活来有效地“吃瓜”,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问题。一篇文章提到,王力宏、吴亦凡、霍尊和李云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背后都有一个强势的妈妈。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尤其是妈妈们)心里会很不是滋味。大多数为人父母者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有些牺牲型的妈妈为了孩子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辞。可为什么孩子一出问题,父母就要背锅?正如这几年热议的“父母皆祸害”,很多人在知乎上控诉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过得那么惨都是父母的错……我们不去批评和指责,毕竟大多数父母都有着好好爱孩子的良好意愿,但不管是谁,又都有着自身的局限。能否真正给到孩子所需要的爱,是由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频频曝出的各种瓜,能否有效地吃瓜是关键;否则就会变成纯粹的看客,无法获得任何营养。正如“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从发生的事件中去反观自身,吸取教训也许是有效吃瓜的关键。作为不断成长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作为父母,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更好地养育孩子;作为已是成年人的子女,反思自己的童年经历,其目的不是去揪出谁对谁错、互相指责,或陷入受害者情结、为自己不幸的人生寻找借口,而是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引言:游戏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学校中学习和游戏的结合仍然很不充分。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中的游戏化学习,首先要清晰地意识到将游戏融入学校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稿即聚焦这一问题,对哈佛大学零点计划“游戏化教学”项目组的本杰明·马戴尔(Benjamin Mardell)教授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翻译,供大家参考。
引言:在先前的文章《在游戏中探索可能的世界》中,笔者曾经提到:“孩子在游戏中不仅会通过想象学习周围世界的社会活动和过程,而且会基于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来探索可能的世界,孩子并不完全受限于现实的世界,还可以与多种可能的世界进行互动。”保罗•哈里斯 (Paul Harris)教授在其研究中同样对想象和探索可能性的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想象探索那些现实的但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他们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情况以及通过创新活动可以创作的东西等)进行了探讨,本次即主要对保罗•哈里斯关于思想实验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了翻译,可作为对之前讨论的补充。
引言:在先前的文章《在游戏中建构社会生活及其意义》中,笔者曾经提到:孩子在游戏中的想象并不是和现实生活无关的主观虚构,而是对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反映,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这个世界的种种活动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同时也在其中发展自己。哈佛大学的保罗•哈里斯 (Paul Harris)教授在其研究中对假装游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次即对保罗•哈里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了翻译,可作为对之前讨论的补充。
周日带孩子参加一个农场的亲子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手工、摘菜、捉昆虫等。在活动过程中,我观察到很多家庭都有一个相似的模式——妈妈们在孩子旁边亲历亲为或者热切地看着孩子做手工,而爸爸在一边刷手机或者百无聊赖地等待妈妈安排任务:“你去弄点水,快点,拿水壶过来,哎呀,就知道玩手机,你看看你弄成什么样了,就会添乱,能不能利索点……”于是出现了上面一幕,妈妈们为了孩子忙得热火朝天,爸爸们则似乎置身事外。
三岁多的乐乐正在吃午饭,妈妈因为怕她乱跑所以坐在旁边陪着她。乐乐吃着吃着不小心把一块菜花掉在了桌上,妈妈见状有些严肃地说:“吃饭时小心些,已经和你说过很多次了,把碗放在自己的正前方,吃饭时身体前倾正好在碗的上方吃饭,如果掉了也会掉在碗里面。你怎么总是记不住呢?……”乐乐没有说话,继续低着头吃饭,但一直都有些不开心。后来乐乐在扮演小熊玩偶的妈妈时也会对小熊玩偶大声说:“好好吃饭,和你说了很多次,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两岁多的乐乐正在进行体检,其中一项是心脏听诊,医生刚拿起听诊器准备靠近她,乐乐就哇哇大哭起来。尽管医生和爸爸、妈妈不断说明听诊一点儿都不疼,妈妈甚至搬出绘本故事里的相关情节,但都不奏效。因为乐乐的抗拒,这项检查无法顺利完成。
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时候回家比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就把手机或者ipad给孩子看视频或者玩电子游戏,孩子还能安静一会儿,但是又担心孩子会沉迷其中伤害健康,那么,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呢?
近期,我们邀请了20名在高校做学生职业发展工作的学生辅导员,请他们每人写下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一个案例,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下述10个维度上标记出案例中的同学表现出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这些职业决策困难的标记类型包括:在决策前的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信念;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足,含缺乏决策过程信息、缺乏自我信息、缺乏职业信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信息;以及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一致,含不可靠消息、(自我)内部冲突、(自我及他者/环境的)外部冲突。对于职业决策困难原因的上述分类是由生涯发展领域的学者Gati, Krausz & Osipow(1996)通过研究制定的(见下图),经我国研究者检验,也适用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
在外游玩时遇到特别心仪的情景,很多人常常喜欢通过拍照来记录下美好的瞬间。而在拍照的时候,本来欢快的游玩可能转眼间变成令人苦恼的抗争。在大人看来,孩子经常不会乖乖地站着并按照大人的期待展现愉快迷人的表情,如果是被大人摁在镜头前或被大人充满气势的命令定在镜头前,就露出一脸的僵硬,大人这时可能会更生气,而前一刻充满活力的孩子此时也蔫在那里……一位爸爸一边举着相机一边做起了鬼脸,结果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鼓励孩子分享和谦让后,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总是吃亏、被占便宜,因为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分享,更不懂得谦让,而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变得虽然心里不太愿意分享,但也不会拒绝,心里很不高兴。家长们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懦弱和不自信。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谦让和分享?
最近,有位妈妈向我倾诉她育儿时遇到的一个困扰:当我在家里忙来忙去做家务时,经常会让孩子自己玩一会儿,而没过多久,他就会走到我跟前说:“妈妈,我觉得没意思。我干点什么呀?”。让孩子感到无聊,是我没有当好一个妈妈吗?
很多家长对于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玩具很困惑,市面上的玩具五花八门,教养书中对于玩具的材质、结构等也有不同的看法,而家长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孩子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同时,有的家长焦虑于孩子只喜欢玩一些声光电的玩具,比如植物大战僵尸之类的,每天就是打打杀杀,担心孩子价值观可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会走上“歧途”,但同时又担心孩子如果对于电子游戏以及游戏中的人物完全一无所知,可能会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那么究竟该给年幼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呢?
在一个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大人们陪在孩子们身边,有的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游戏,有的则在用手机忙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一下孩子。一个小姑娘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积木小人,高兴地拉拉身边的大人:“快看!这里有这个!”正在看手机的大人抬头看了一眼,脱口而出:“宝贝儿,你真棒!”说完又低头看向了自己的手机……
前面我们谈到了什么是教养效能感,也谈到了为什么父母们的教养效能感会不同。今天我们来具体谈谈如何提升教养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四个:个体亲身经历的成功体验、积累替代性经验、语言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的状态。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从其来源入手,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升父母的教养效能感:
一位父亲正在花园里除草,他因为赶时间所以想尽快完成。但他的五岁的女儿在一旁唱唱跳跳,并把草扔向空中。这位父亲很生气地冲着孩子大吼。孩子走开了,又返回来对她的爸爸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之前的样子吗?从三岁到五岁,我每天都在抱怨。当我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如果我能停止抱怨,你也可以改变你的坏脾气。”
我没有小孩,但身边有小孩的亲戚朋友都乐于分享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认识。他们常常评价孩子“不好养”或“很好带”,这样的论断说的实际上是“气质”这个心理特质。气质是人格的基石。
孩子特别黏人怎么办?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怎么办?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一起玩怎么办?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忍不住发脾气怎么办?……许多父母都会觉得这些问题很熟悉,有些父母可能正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有些父母可能因为这些问题而焦急忧虑、心力交瘁。如果有更多的父母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养育问题的挑战,或许就会有更多的父母能够享受亲子相伴成长的快乐。
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在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对周围的世界不断进行着探索。然而,他成为了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总是做出许多让父母和老师头疼的荒唐行为。老师认为他故意捣乱,经常惩罚他;父母认为他不用心学习,也经常批评他……
同样遇到挫折,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屡败屡战,不断努力克服困难,而有些孩子却会轻易放弃,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战?也许,是家长夸奖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要多鼓励,但同样是夸奖,夸孩子“你很努力”还是“你真聪明”,二者效果是一样的吗?还是有所不同?也许你觉得是一样的,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夸“努力”会让孩子越挫越勇,而夸“聪明”却会让孩子脆弱保守。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育儿专家也常常提醒父母们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在影响孩子自信心这件事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父母对自己的信心。为人父母会带来很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但承担父母的角色也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父母角色不仅对个体的智力、情绪性和体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也对其教养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在亲子相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外出机会有限而朝夕相处于一室难得喘息之时),有些孩子或许因为沉迷游戏而置其他于不顾,令照顾者苦恼不堪;有些孩子或许因为不知道什么好玩而无聊烦闷,令照顾者同样焦虑无措。当我们更为细致地去观察孩子玩游戏这个现象时,会发现在理所当然的判断背后潜藏着许多的秘密,而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了解,就更能够懂得如何学习支持孩子的游戏并推动其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
一岁多的乐乐正在玩自己的鞋子,她首先撕开粘扣,然后在地上磕磕脚以借力脱下鞋后跟,最后轻轻一拉鞋头,就顺利地脱下了鞋子。她兴奋地跑到大人面前,大人一看马上一脸严肃地说:“不可以脱鞋子!”并迅速给她穿好。乐乐立刻再一次脱下小鞋子,抬眼望着大人。大人应对如前。乐乐继续脱鞋……如果你是上述情境中的大人,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采用了某些应对方法后发现无济于事但又无计可施,会如何面对?
作为一个大人,我很喜欢看动画片《小猪佩奇》。反思一下,大概是因为这部片子里没有硬核植入的儿童教育话语,相反,它描绘了儿童本来应有的样子:在玩中生活,在玩中长大。在片中,猪小妹佩奇和猪小弟乔治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找到一点点乐趣就会咯咯笑不停。乔治爱着自己从小抱到大的塑胶玩具“恐龙先生”,而佩奇喜欢和好朋友小羊苏西玩过家家,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户外玩耍。不仅如此,片中的成年角色也都是爱玩的,猪爷爷喜欢玩小鸡下蛋的电脑游戏,猪奶奶给宠物鹦鹉收拾行李,猪爸爸和猪妈妈,经常和佩奇乔治一起在泥坑里蹦啊蹦,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巅峰,蹦到高兴之处全家人就一起躺倒在泥坑里哈哈笑。
如果你对天行亲子教养主题的咨询项目感兴趣,对活动话题或开展形式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下方给我们留言。我们会认真听取你的来言,适时将它们融入天行咨询活动的设计开发之中,也非常欢迎你来报名参与!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