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就是“我们怎样变得更好”
自我(ego)是一系列“自我机制的集合”,自我发展就是自我机制发展的过程。通俗地说,自我发展就是我们怎样变得更好。 心理学家Jane Loevinger(1967)提出:自我不是某个固定不变的事物,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掌控、整合、理解生命中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形成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参照系。自我发展水平指的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及世界的体验能够到多复杂的程度”(Labouvie-Vief, 2001)。我们能够认识和接受多复杂的自己?我们对世界和关系的复杂有多少认知和容忍?我们能够整合多么复杂的情绪?我们对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是否是复杂的? 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水平较高,意味着Ta在责任心、忍耐力、独立成就、自我修复力、人际间诚信等方面,都能发生更多的积极变化(Bauer & McAdams, 2004)。Ta在面对世事变迁时,也会更少受到打击,具有更高的应对能力。 Loevinger(1976)曾指出,人的自我只有在环境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时,才有成长发展的机会。某种程度上,只有当负面的生活经历发生时,我们的自我才有进化得更为成熟的机会和可能。
如果你有自我发展的困惑,如果你想改变自我,如果你想变得更好,欢迎预约咨询!
你是否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
来试试天行自我发展咨询,没准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这是一本为中年危机而撰写的哲学书籍。但是,看到此处,因为“不在中年”或“没有危机”而想立刻关闭页面的读者请稍等一下!给这本书多点机会,因为我敢保证这是一本同样适用于你们的哲学读本。
当我们对自己的现状有了充分的包容和理解,相信自己是已经做出了目前能做的最好选择,珍惜眼前拥有的和当下遇到的一切事物,往往积极的变化就会悄然而至。
打造韧性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无论是觉察、连接还是意义,都要落实到我们日常的一次次行动中,而持续小赢就是保证这个过程和这些行动能够持续推进的动力源泉。
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 以下简称EFT)是由Dr. Sue Johnson和Dr. Greenberg两位博士共同发展而成的心理治疗技术,适用于改善伴侣关系及亲子关系。EFT认为,婚姻困境的本质是夫妻被负面情绪淹没,受困于狭隘、局限的互动模式中。
在白领群体、高知人群、服务行业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给别人的形象是阳光乐观的,在他们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让人觉得从不需要担心他们状态不好;在和他们相处时会感到非常舒适,因为他们很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然而实际上,在这群人的内心深处,常常感到极度压抑、痛苦与悲伤……
人们对命运往往两种相反又相似的感受,一种是命定,一种是无常。“命运”二字又可拆分理解:“命”即个人无从改变的先天属性的总和,“运”即运气。清人重刊唐吕嵓(洞宾)(798-880)之《语录大观》有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此为“命”“运”概念二分的一个证据。
接着上篇文章《亲子关系终究是一场父母和子女各自完成自我分化的过程》,我们来谈谈未完成自我分化的成年人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进行自我修复和成长,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自我修复和成长,完成自我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段时间逐渐地来完成。Kerr&Bowen(1988) 从理论上界定了影响自我分化水平的4个因素,分别是内心层面自我分化的自我位置和情绪反应,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的情感断绝和与人融合。其中自我位置强调个体清晰的自主感以及在困难情境下坚持自己立场的能力;情绪反应是指个体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刺激过于敏感,产生情绪化和冲动性反应;情感断绝指的是与他人进行互动且双方产生更近距离交往时表现出的焦虑恐惧,然后自身出现抗拒不愿接受正常交往的倾向;与人融合主要体现在过于依附遵从对方的观点,与他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针对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荣格真的有所谓的“命运”吗?我们是被命运掌控着还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你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吗?你想改写自己的命运吗?我们今天来为大家介绍一个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的专业的心理学概念——“人生脚本”。
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 P.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境遇中存在着人类自身永远无法回避、无法解决的生存两歧,但是人们不甘心被这些矛盾所左右,理性精神和自我意识促使人类积极的去寻找出路,摆脱受束缚的状态。“人必须以某种形式满足他那些源于人类生存性质的基本心理需要,否则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如同人不能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就会死去一样。”为了帮助现代人走出生存困境,弗洛姆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人的需要,批判工业社会的弊端,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人从异化的状态中醒来,步入“生存的国度”。
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劳动”范畴出发,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那么,人为什么要进行劳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还有比“劳动”更终极的根源,这就是人的需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劳动,人与人相区别的特征是基于一定需要从而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劳动中形成的自主个性,所以说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劳动中生成并得到确证的,而实践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以需要为目的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以往对于需要的研究都是比较零散、琐碎、片面、杂乱的,哪怕是马克思也没有将之系统论述。只有马斯洛才将人极为丰富的需要归划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他的这个系统囊括了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最终他总结出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种类及发展的规律,突出了满足人的需要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写在前面
春天正是读书天,我们也要趁机新增一个专栏#理论笔记#,把大部头的理论经典,化为便于搜索更容易理解的读书笔记,与大伙儿共享。编辑这一系列稿件的时候,我在想:正文之前的部分,要不要先说一点什么呢?于是我去咨询供稿者史老师——一个体心理咨询活百科——能否提供一些马斯洛说过的、打动到了他的名言?史老师不一会儿就微信过来好几段马斯洛的话,然后从自己的办公桌跟前起身走到我旁边,和我聊起来:其实呢,马斯洛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他的母亲对他很不好,他孤独的童年都是在图书馆与书为伴的。但是,当你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你却会发现,他的理论、他的思想都充满了温暖,他们好像都在告诉我们人性的美好和希望……你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是有潜力的,自己的人生是有潜力的……所以,让我们就随着史老师的步伐,走近马斯洛吧。是为引子。
成长型思维(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或能力的思维模式,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逐渐成长。在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素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如果你常常处于忧心忡忡的状态,如果你常常担心未来,如果你感觉自己过得压抑,不知道好日子什么时候才会来临,那么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帮到你。无论是担心,还是焦虑,或者是对于生活的麻木,背后都藏着你对于生活的深深地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并非与生俱来,我们将其归为一种习惯的形成。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向你介绍一种五步的自我训练方法来摆脱不安全感,但是在介绍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说说什么是不安全感。
作者按:
知识始终是近代西方哲学聚焦的中心话题。通常而言,知识由如下三个要素构成:以命题形式表达的真实陈述,对这个命题陈述的信念以及对这个信念之正当性的证明。大卫·休谟(David Hume)之前的哲学家一般认为命题之真是信念的前提与基础,但休谟却巧妙地进行了“格式塔转换”,将信念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置于命题之真上。那么,在休谟的哲学视角下,什么是信念?作为信念基础的因果关系又如何形成并产生作用?在前面三期推送的短文中,作者已经分别从信念、因果关系以及习惯三个主题阐明了休谟如何完成了一次近代“知识学革命”。现在,作者将沿着近代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脉络简要评述休谟视角的哲学史效应,包括他留下的“归纳疑难”及其后学的解决方案。这一期将推送第一种解决方案即康德的“先验之路”。
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谈到,随着大学时光的流逝,当学生们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之时,便加速进入了一个职业自我的建构过程,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逐渐发展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的自我概念(Super, Savickas, & Super, 1996)。
为什么你这样想,他那样想;为什么你这么做,她那么做;为什么你们听了同一堂课,却学到了不一样的知识?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方认为,是因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实实在在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差异包括较为古老的颅相学(头骨的大小的和形状差异决定人的智力和性格差异)以及现在较为流行的基因学说,后者认为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和智力的差异。
我中心最近推出了哲学咨询的实践项目,开放咨询预约,很多朋友对于“哲学咨询”不是很了解,哲学咨询是什么?是关于哲学问题的咨询吗?是学术探讨吗?它跟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情况才可以预约哲学咨询?可能你也有同样的问题,或者其他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咨询,同时解答上述疑惑,本次专栏文章就来聊聊“哲学咨询”。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为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强烈推荐各位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翻翻这本小册子,也许你的生命会有另一番光彩。“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作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潘美娜·蓉洋(Pamela J. Runyon)编号为119104的囚犯,跟随1500名犯人,正在驶往集中营的火车上。
如果你对天行自我发展主题的咨询项目感兴趣,对活动话题或开展形式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下方给我们留言。我们会认真听取你的来言,适时将它们融入天行咨询活动的设计开发之中,也非常欢迎你来报名参与!
电话:010-58804184
邮箱:tianx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富中通和大厦10层1002
微信公众号天行LAB